专访中国海洋大学李建平:海洋强省是产业强省,更是开放强省

虎嗅APP 2024-10-26 18:52:47

2011年,被称为“中国海洋经济元年”。是年,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从此,山东成为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先行者、探路者。

从2011年到2023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从8300亿元增长到17018.3亿元,12年间实现了倍增式发展。

2024年,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再次迎来历史的新契机。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日照考察调研时指出,山东要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经过数月酝酿和筹备,10月23日,作为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探路者,山东省召开建设海洋强省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吹响了新一轮发展海洋产业的号角。

近日,本报记者就山东新一轮海洋产业发展与改革专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

“山东有两个省份”

经济观察报:2011年,山东获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当时,山东并非全国最大的海洋经济省份,却率先获批。山东在发展海洋经济上有着怎样的优势?

李建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山东获批蓝色经济区凭借的是地理优势、港口优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以及海洋产业的隆起。尽管不是最大的海洋经济省份,但山东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拥有占全国的1/10广阔的海岸线,是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具备诸多大型优良的港口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的海洋科技优势……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时,中央在山东设立蓝色经济区是希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北部海洋经济圈的实力,并带动我国整个海洋经济圈的发展,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经济观察报:从2011年至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从8300亿元增至17018.3亿元,实现了2.05倍的增长。但从2019年以后,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降至18.5%。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李建平:十多年来,山东省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实际并未达到当初预期的效果。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说明海洋经济不如陆地经济发展得快。从全国海洋经济分析,2011年到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约为2.17倍,也高于山东。

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言以蔽之。比如,需要更加有效地制定海洋经济发展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海洋科技转化能力不足;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兴海洋产业亟待加强;区域协同发展需进一步加强;高素质海洋人才需要持续地挖掘和引进,吸引更多的投资等等。

当然,这些可能原因的破解需要结合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也正是山东下一步产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今年10月,山东海洋产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新契机。10月23日,山东省召开“海洋强省”大会。10月16日,山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你认为,山东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推动海洋经济新一轮变革和发展?

李建平:与其他内陆省相比,可以说山东有两个省份,一个是陆地山东、一个是海上山东,面积几乎相等。山东正在全国承担着“大省挑大梁”的重担,迫切需要经济增量,海洋经济的崛起会增加整个山东发展的新动力。山东走向海洋经济既有先天的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葡萄牙、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一度非常强大,对世界格局也产生过深远影响,他们凭借的都是海洋,不是陆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海洋优势,并将海洋经济作为陆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推动和赋能经济转型升级与腾飞,发挥“1+1>2”的效果,助力山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省。

特色海洋产业的集聚发展

经济观察报:10月16日,山东刚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多次提及“集聚”,要求推进集聚区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你认为,山东海洋产业为何要集聚发展?

李建平: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山东需要提出新理念。如果仍然是旧理念,超过以往和其他省的可能性不大。提倡集聚发展正是《意见》实施的新办法。

“现代海洋”是山东“十强”产业之一。但实际上,现代海洋产业门类众多,比如海洋渔业属于农业,海工装备属于装备制造业,海洋医药则属于医养健康产业。山东拥有很多海洋产业,需要产业整合、促进资源融合与共享,从而形成合力和产业链的协同效应。牛顿力学认为,形成强大的合力后,加速度会更大。

要集聚发展,第一是空间上集聚。如果将10个村子汇聚在一起,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会远高于分散状态。目前来看,海洋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形成合力。

第二是产业上的集聚。比如,海工装备产业要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效应,集群化发展才能有更高的效率,释放更大的效能。

第三是政策集聚。这涉及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的有效互馈与相互催化,两者如何打通、融合并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信息有效共享以及海陆综合体系的构建。

第四是科技力量的集聚。山东需要促进海洋和陆域科技力量之间的集聚,以构建海陆科技力量交叉集群,提升创新推动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经济攀升力,促进新兴产业崛起,形成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经济观察报:《意见》提出,“因地制宜谋划海洋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你认为海洋未来产业包括哪些,应该如何建设?

李建平:海洋未来产业包括很多方面,如熟知的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新能源、智慧海洋、海洋物联网、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生态修复、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智能化与转型升级等。

“蓝碳”产业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充满希望的蓝碳新经济。“绿碳”是针对陆地,“蓝碳”则是指海洋。它涉及海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保护、利用与开发、碳汇交易和融资,与双碳目标息息相关。蓝碳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成为推动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深海产业,如深海生物、深海采矿、深海资源利用、深层海水利用等产业,已初见端倪,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可为海洋经济注入新动力,带来新的增长点,成为未来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个人认为,海洋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二者不应被割裂开。传统产业经过现代化的发展和重塑,完全可以升级为未来产业。比如,过去有海洋渔业,未来的海洋渔业将在智能化后,成为“未来海洋渔业”。

“海洋强省”与开放式发展

经济观察报:从全球来看,其他国家发展海洋产业是否有可以借鉴的模式?

李建平:从全球范围来看,有不少国家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模式。比如,(1)挪威的海洋经济模式:挪威的海洋经济以多元化、可持续和创新性而闻名,通过发展可持续渔业、海运业、海洋能源(如海上风电和潮汐能等)、海洋生物技术及海洋旅游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海洋经济模式。

(2)新加坡的海洋经济模式:新加坡的海洋经济模式以其高效、综合、创新和可持续性为特点,是典型的海陆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新加坡建立了港口与航运中心协同发展体系,形成了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海洋科技等海洋产业多样化格局,重视可持续发展管理与海洋生态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际合作,确立区域领导地位。

(3)日本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日本凭借科技优势在全球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日本在海洋科技领域投资巨大,是典型的注重海洋科技创新的经济模式,重点发展先进的海洋监测技术、水下机器人与无人潜水器、可持续渔业技术、海洋资源和能源开发、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灾害防控等,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强大的海洋产业链。

(4)澳大利亚的海洋旅游:澳大利亚凭借其独特的海洋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了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教育-文化一体化的海洋旅游产业。

所以,山东必须研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沿着一条路线发展,最终形成山东特色的海洋经济模式。毕竟,我们的资金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产业都支持。

经济观察报:很多城市因港而生,凭海而兴。世界十大都市,九个都是港口城市。“海洋强省”战略能为山东带来怎样的发展和想象空间?

李建平:海洋为城市和区域带来的发展机遇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港口城市拥有活跃的贸易和物流活动,能够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经济增长;海洋产业链涉及面广,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民生;海洋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能够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对于山东来说,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和想象空间包括:实现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发展海洋多元化产业,形成多层次的经济结构;通过海洋科技创新和应用,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打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圈;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构筑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中心……

经济观察报:有一种观点说,“海洋”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关乎产业经济,更是一种开放型的发展理念。对此你怎么看?

李建平:海洋具有的开放性是由海洋的天然属性决定的。

海洋大通道可从局域辐射全球,也可由全球汇聚到局地,这决定了海洋经济必须以合作开放为前提。这种合作开放既包括产业层面,也涉及思想层面,而且更需要在制度、法律层面进行保障。通过树立开放型的发展理念,山东可与全球加强合作交流,形成海洋经济合作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同时,发展海洋经济,不能把海洋和陆地割裂开来,要海陆统筹一体化考量,形成一个综合立体的海陆治理体系。比如,构建海陆联动政策与机制体制,制定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协同发展规划,促进海陆联动协同发展;港口企业与陆地企业合作,构建完整的海陆产业链集群;加强海洋科技与陆地科技的密切合作,形成海陆科技一体化发展格局等。

山东的眼界和格局需要再放大。山东要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绝非只是省内汇聚,实施“海洋强省”战略也并非只为了山东,山东需要带动沿黄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山东“海洋强省”既是“产业强省”,更是开放强省、合作强省。

0 阅读:3

虎嗅APP

简介:捕获精选|深度|犀利的商业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