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张聪徐颖
摄影记者王永胜萧颢
从荆州到宜昌,挥别的是楚国八百年的震撼与荣耀,迎来的,则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秀丽风光、壮丽奇景。
10月25日、26日,“长江文学周”重要活动、“中国作家长江行采风”带领近40位作家来到宜昌。
站上峡口古军垒,映入眼帘的场景让人即刻联想到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名句;在车溪民俗风景区,古老醇厚的巴楚民风与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带着原始的生命力席卷而来;登上三峡大坝,“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观与震撼,更是直击所有人心灵。
作家们在倾听三峡大坝工程讲解
风光秀美壮丽,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25日作家们前往采风的三游洞,就在绝美风景之外为所有人呈现了绵延千年的人文奇观。
这是西陵山北峰峭壁的一个巨大溶洞,从公元819年与元稹、白行简结伴行游的白居易在洞壁上题写《三游洞序》开始,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豪客,都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身影与诗文。
从集纳众多文学大家题壁的三游洞,到欧阳修写下《峡州至喜亭记》的至喜亭,再到范成大描写“断崖卧水口,连冈抱城楼”的峡口古军垒,向西,是鲜活解读何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西陵峡,向东,是滔滔东去怀抱一切的万里长江,“极目远眺,感觉内心突然就充盈了!难怪这么多文豪会纷至沓来。”作家们纷纷感叹。
有山水的豪情,也有历史的回望。
在眺望西陵峡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提到,三游洞所在的西陵峡峡口,其实离抗战期间“石牌保卫战”的发生地不远,这让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十月》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得主胡性能感慨良多。
胡性能5年前来过宜昌,当时就想去石牌保卫战的发生地看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他说,现在满眼望去如此美丽的江山盛景,可能不会让当代人联想到,80多年前的这里也遭到了侵略者的铁蹄践踏,“那是中华民族命悬一线的时刻,民族命运就维系在石牌这里,如果(侵略者)突破了这个地方,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也许会被改写,但那场白刃战我们扛过来了,还把中国人的血性激发起来了。”
这些历史的印记,在胡性能看来“就像种子一样”,“作家写作,在时间空间上都会有很多考虑,我们这片土地上与民族命运相关的内容,写作者都会关注,它就像种子一样,不知道哪天,这个种子就发芽了。”
写作的“种子”,在此次宜昌采风行的过程中还播下了很多。
在车溪民俗风景区感受巴楚文化的生命力之后,外省作家们被牛扎坪永秀山庄里的“宜昌方言墙”深深吸引——“三不之”是什么意思?“巴辛不得”作何解?“卡卡国国儿”又是哪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天无和长江文艺杂志社执行副主编吴佳燕热情担当“讲解员”,揭晓谜底时总能引发现场欢乐的笑声。
山水、历史、人文、民俗,这些“多面”的宜昌在26日上午汇聚成一个词语:“震撼”。
作家们在屈原祠前留影
面对以大国重器的巍峨守护长江之美的三峡大坝,直面雷霆万钧的泄洪景观,“90后”知名读书博主“小玄夜说书”感受到了一种“古今交错的历史时空感”。
他说,看自然风光是体验景观本身的壮阔,在这座历史名城行走能与历史人物共情……“你突然就会感到,我们走过的这段路在一千多年前,诗人们也曾走过。”而站在三峡大坝观景台,所有人会联想到,当年诗人们走过的那段狭小山路已经大变了模样,当年先辈们热血奋战过的宜昌,也真的成长为让人民安居乐业的长江明珠,“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三峡大坝横贯在眼前,就是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