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保琳
近来,因多位博主猎奇探险哀牢山,使哀牢山意外出圈并引发讨论。由此,人们不禁想起300多年前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他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其中徐霞客就曾专程去了危险多多的哀牢山。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从小就喜爱旅游,“余髫年蓄五岳志”,青年时期更是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徐霞客从家乡江苏江阴出发,开始了他遍及全国的地质探险和旅行之旅。
哀牢山坐落在云南保山坝东南方向,“哀牢”在彝语中是“老虎”的意思。哀牢山自古就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历代文人骚客前来览胜探险,显然徐霞客也不能缺席。
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50岁的徐霞客下决心远征西南探险考察。他在致明代文学家、画家,好友陈继儒的书信中说:“弘祖将决策西游……其地皆豺嗥晤啸,魑魅纵横之区,往返难以时计,死生不能自保,尝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沓缈,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杳,惟此高深之间,可以目搪足析。”“弘祖”是徐霞客的名,名儒陈继儒因他眉宇间有烟霞气,以及早出晚归、伴霞而行,称他为“霞客”,徐弘祖索性就以此为号。
为何会有西南之行?显然,徐霞客这次探险活动的目的是科考,按其《溯江纪源》中所写,应是去查找长江的源头。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江、河为南北二经,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而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纪籍,见大河自积石入中国,溯其源者,计其地,去岷山西北万余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长也?岂河之大更倍于江乎?”这是徐霞客一心想到西南地区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次,徐霞客深入湘西、桂、黔、滇的穷乡僻壤,边陲之地,乃至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探险考察,取得多学科科考丰硕成果,成为17世纪世界上第一位长期从事野外考察的探险家。
徐霞客在滇西一带发现了硫磺塘,也就是如今的腾冲十二景之一“一泓热海”。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徐霞客出永昌古城东门,一路绕行青华海,来到东山脚下,开始他的哀牢山之行与探险考察;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探访想念已久的落水洞。
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中,他写道:“初二日出东门,溪之自龙泉门灌城而东者,亦透城而出……由岐东北二里,过大官庙,上山,曲折甚峻,二里余,至哀牢寺。寺倚层岩下,西南向,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即哀牢山也。”
徐霞客来到了哀牢王的地界大官庙。大官庙,既是庙子,又是村名,古时称“哀牢村”,村前建有第八代哀牢王禁高的御花园,包括玉泉、寿桃园、动物园、御茶寺四部分,其中的玉泉是哀牢国的王公贵族游览垂钓之地,徐霞客说“两孔,而中出比目鱼”,说明在这里看到了比目鱼。之后,他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走了二里多,到了飞檐翘壁的哀牢寺。哀牢寺原是一个溶洞,后历经改建,到了明朝,道士入驻哀牢祠,改塑孔子、老子像,祠又改为寺。哀牢山的“顶崖”之上,徐霞客仔细观察了金井,发现“水皆满而不溢,其深尺余,所谓金井也”。
在哀牢寺吃过饭后,徐霞客沿山崖继续攀登,“顶崖者,石屏高插峰头,南北起两角而中平”,这是徐霞客在哀牢山山顶看到的景象,在北崖他还发现了一块刻着“安乐”的石碑,“又一碑树北顶,恶哀牢之名,易为安乐焉,益无征矣”,这块石碑解答了为何当地人会将哀牢山称为安乐山的原因,原来是他们不喜欢哀牢这一名字。此外,徐霞客还观察到三崖之间拱出一块平脊,脊中藏有两口井,十分奇特,两口井相隔不远,也很浅,但水满而不溢,“孔如二大屦并列,中隔寸许,水皆满而不溢,其深尺余。”因天色已晚,徐霞客下山投宿在附近的村民家中。
六月初三下雨不止,待到雨停他再次出发想要寻找当地人所说的“落水坑”,即落水洞,但遍寻不得,这一路徐霞客记录下了山峦的雄奇与惊险:“东壁甚雄,峡底稍隆起,而水与路影亦俱绝。”山中树林茂密,山崖高低错落,方向难辨,日暮将至徐霞客在此迷失了方向,“二里出峡门,已暮,从昏黑中峻下二里,西南渡一溪桥,又西北从岐逾坡,昏黑中竟失路。”徐霞客在哀牢山的探险考察收获颇丰,所以他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中记述比较详细。虽然从他的记载来看,在哀牢山没有遇到较大的险情,可也出现了迷路的险象。
这次西南之行是徐霞客最后一次远途探险出游,在西南长达四年的探险中,沿途所经区域大部分尚未开化,不是深山密林,就是人迹罕至。进入广西、贵州、云南以后更是山险水恶,有时强盗洗劫了他的余资,身无分文,甚至被困十多天的情况都有。饱经磨难的徐霞客感叹道:“穷徒之中,屡遭拐窃,其何堪乎!”
在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山区探险求索时,经常是莽棘没膝,山径明灭,扑朔迷离,徐霞客就采取设置路标的办法,以保留返程路途。
这一时期是徐霞客一生旅游考察的高峰期,也是最具成就的时期。考察内容更为广泛,他对岩溶地貌做了详细、全面的考察,对河流水系、山脉走向、火山地热进行探究,形成其地理思想和方法。徐霞客坚持写下的十余篇《滇游日记》,是云南最早、最完整的历史文献记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即今云南腾冲,不幸身患重病,因足疾无法行走,但他坚持编写《游记》《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后来,病情加重,是云南地方官员用车船把他送回家乡江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