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就是“≥140/90mmHg”。很少有人会想到,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居然比120/80mmHg还低!并且,在人群当中,这种高血压的发病率还挺高,却经常被忽视或遗漏了……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高血压?它的诊断标准为何如此之低?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经常被漏诊呢?
这篇文章就来仔细给大家分析一下。
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夜间高血压】2024年,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牵头发布的《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有明确提到:按照我国高血压领域相关医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定义,夜间平均收缩压(“高压”)≥120mmHg或者夜间平均舒张压(“低压”)≥70mmHg,只要两者满足其一就可以诊断为【夜间高血压】了。
《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夜间高血压】这个问题。虽然,它在普通人群当中的“知名度”可能不算太高,但是,其实际的发病率却一点儿也不低!
比方说,在【夜间高血压】当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被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特指那些白天血压不高,而仅仅只有夜间血压升高的情况。有临床统计数据就显示,在我国人群当中平均每10人里面就有至少1人属于【单纯夜间高血压】!
假如再算上那些既存在白天高血压、同时也有夜间高血压的患者,则实际患有【夜间高血压】的患者比例只怕要远高于10%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都关注的血压问题!
《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为何【夜间高血压】诊断标准如此之低?说到这里,可能有不少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夜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会远远低于【白天高血压】呢?
原来,这与人体血压的“昼夜波动节律”密切相关。
事实上,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段内,我们人体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当大家发现早上起床时测出来的血压值与晚上睡觉以前测出来的血压值并不一样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奇怪。
大量的临床观察总结发现,成年人正常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应该表现出类似“勺型”的特点。具体来说:
清晨起床后,血压会有一个明显上升的过程,有人将其形象地称之为“血压晨峰现象”;到上午9-10点左右,血压会达到全天的“最高峰”,然后转为较为平缓的下降;但是,从午后开始,血压可能又会出现小幅度地上升,在下午3-4点左右再次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从傍晚到睡前,血压基本上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整个睡眠状态下的“夜间血压”,则是全天血压的“最低谷”。正常“勺型”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夜间血压整体低于白天血压
由此可见,在正常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下,白天任何时间点的血压水平都明显高于夜间的血压水平。因此,我们也自然就不能再拿“140/90mmHg”这一诊断【白天高血压】的标准,来衡量【夜间高血压】了!
总之,大家需要建立起一个基本概念,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夜间的血压就是会明显低于白天的血压。所以,【夜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要相应地“进行下调”,其不再是“≥140/90mmHg”,而是“≥120/70mmHg”!
漏诊【夜间高血压】心血管风险显著增加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夜间高血压】所具有的危害。事实上,要说“【夜间高血压】比【白天高血压】更加危险”,这一点儿也不算危言耸听!
首先,《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当中有明确提到:与白天的血压相比,夜间血压水平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都更为密切。夜间血压能够独立于白天血压去预测死亡风险。并且,夜间高血压可以直接造成心、脑、肾、眼等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增加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有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夜间收缩压(“高压”)每上升20mmHg,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会增加36%,全因死亡率升高23%!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些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就多发于深夜,这在某种程度上均与【夜间高血压】密切相关。
《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其次,【夜间高血压】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就是:诊断难度远大于【白天高血压】。
虽然,随着家用电子血压计的普及,不少人通过在家自己测量血压就可以发现【白天高血压】。但是,这对于【夜间高血压】的诊断,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压根儿就没有主动意识到需要搞清楚自己在夜间睡眠状态下的血压值;另一方面,哪怕极少数对此有概念的人,他们所采取的解决方法也多半是借助起夜的机会进行血压测量。但这样做的意义往往很有限,毕竟起夜时人体所处于的仍然是清醒或半清醒状态,与纯粹睡眠状态是不同的;并且,这样的测量也无法有效反映出整个夜间血压的“平均值”水平。
所以,这就导致了在我国【夜间高血压】不仅确诊率很低,控制率更低!
对此,万人动态血压达标行动注册登记研究(EACTION-ABP)的调查显示:我国人群的夜间血压控制率连30%都不到。
这意味着,现实当中有很多人长期暴露于【夜间高血压】的危害之下,却对此一无所知。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在我国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如何发现【夜间高血压】?说到这里,大家必然会问:那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诊断【夜间高血压】呢?
从目前的临床经验来看,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诊断【夜间高血压】比较准确的技术。这就是不少人都听说过的,转门针对血压的“背盒子”。
事实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原理并不复杂,也是利用充气袖带加压来进行血压测量。只不过,会把血压监测设备随身携带至少24小时,然后,按照设定好的内置程序,每15-30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实时血压值。确保白天至少有20个以上的有效读数,夜间也有至少7个以上的有效读数。如此一来,就获取夜间睡眠状态下不同时间点上的血压值,从而真正计算出夜间的“平均血压”了!
当然了,有人会说: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往往需要数百元,都可以购买一台家用电子血压计了!
的确,从测量成本上来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一点儿也不低。因此,它还不太适合以拿来作为一般/普通人群的常规血压筛查手段。
那么,到底哪些人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仔细评估夜间血压的情况呢?
第一,确诊患有【白天高血压】的患者,建议都至少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明确昼夜血压波动特点并评估是否存在【夜间高血压】的情况。
临床上,“是否合并【夜间高血压】”对于【白天高血压】的治疗可以产生不小的影响。
举例来说,有时候医生会基于“高血压时间治疗学”原则,将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时间从早上改为晚上,以帮助控制【夜间高血压】;还有的时候,医生甚至会考虑在睡前让高血压患者多服一次药,以改善对于【夜间高血压】的控制。
第二,家庭血压监测或体检发现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若是经常出现晨起后头晕、头痛、精神不佳等症状,又或是存在蛋白尿、视力下降、腔梗等靶器官损害的迹象,也最好做一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这里,所谓血压“正常高值”,主要是指收缩压(“高压”)处于120-139mmHg/舒张压(“低压”)处于80-89mmHg的人群。
大量的临床观察已经发现,相较于血压<120/80mmHg的“完全正常”人群,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大大增加,并且,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高出不少。
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在这些存在睡眠相关症状又或是较早就出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身上,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夜间高血压】。因此,利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明确诊断,是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的!
第三,经济条件完全允许,同时,也希望全面掌握自身心血管系统特点的高端体检人群,也可以考虑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不过,这并不是一项需要每年体检都复查的项目。
如果说做过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正常,而平时体检的血压也在<120/80mmHg的正常水平,那么,就完全没需要反复去做这项检查了。
总之,通过前面的内容,希望可以引起更多朋友对【夜间高血压】的重视。特别是那些已经确诊高血压但完全不清楚自己夜间血压情况的患者,最好是完善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更为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血压昼夜波动特点,将可能被遗漏的心血管风险给及时地识别出来!
【参考文献】
1,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年 ·1· 第32卷
2,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2月 第21卷 第1期
3,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 第11卷 第5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