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电品牌出海的进程中,日本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一站。
日本家电一度作为全球家电市场的霸主,尽管如今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逐渐下滑,但在顽固的日本消费者心目中,曾经如日中天的索尼、松下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家电在日本市场挑战地头蛇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中国家电想要在全球市场完成对前一任霸主的替代,那么日本市场始终是中国家电有必要攻下的堡垒。
而如今已经到了最佳的反攻时刻。
诸多因素正在成为中国家电进一步实现品牌全球化的助力。一方面是,日本经济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为中国家电进入日本市场留下巨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予了中国家电出口的诸多便利,其中主要体验在跨境电商生态的不断完善。
中国家电凭借产业集群带来高效发展模式,将为日本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低廉的家电商品。
此消彼长
尽管中国家电品牌出海近几年来才被家电企业频繁提及,但中国家电与日本家电兴衰交替的时间点却是2008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波及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引发全球消费不振的难题,进而导致欧美、日本家电企业经营不善。而对比鲜明的却是中国家电产业的蒸蒸日上,之后紧接中国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中国家电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到了2011年的时候,日本家电企业的颓势就已经开始显现。这一年,中国家电企业主动在东南亚出击,开启海外并购的征程。当年七月,海尔收购了三洋电机的东南亚业务。之后,日本家电品牌为了回笼资金,不断出售自身在新兴市场的工厂或者经营权。
2015年8月,海信收购了夏普的墨西哥工厂;2015年12月,创维收购了东芝的东南亚工厂;2016年,中国台湾的富士康以35亿美元收购夏普66%股权……
反攻日本
东芝是日本家电衰落的缩影。
2016年,美的收购东芝白电业务的时候,引发了日本媒体的关注,惋惜日本品牌跨海而去,流落他人之手。但却没想到自此以后,东芝却不断出售旗下的家电业务自救。
2018年2月,东芝将东芝电视业务95%的股权出售给海信。东芝的电视业务以及白电业务未来的命运,都已经由中国企业所掌控。东芝却彻底私有化退市。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海信借助东芝电视成功打入日本电视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海信系电视在日本市场零售量份额为33.2%,蝉联第一(其中东芝(含Regza)零售量份额24%);在4K及以上超高清市场零售量份额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48英寸及以上大屏市场零售量份额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除了彩电之外,其他家电品类也正在遭受中国品牌的“入侵”。市场调查公司Euromonitor(欧睿)发布的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日本冰箱市场中,中国厂商占据大约28%的份额,在过去10年里增加了约两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包含扫地机器人在内的新兴领域,由于日本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红利,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相关领域几乎由美国品牌iRobot把控,这给予了中国扫地机器人品牌渗透日本市场的机会,因为消费者对该品牌没有“信仰”。
其中科沃斯在日本开展本土化的营销策略,邀请日本知名艺人担任代言人而收获了一定品牌知名度。
事实上,日本消费者在本土能够选择的日本品牌家电已经越来越少,而能够看到的中国家电品牌则在不断增加。业内人士认为,日本年轻消费者没有经历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对待消费品时没有老年人的“国货信任”,反而更容易被设计先进、性价比高的中国家电吸引。
最佳时刻?
当前,日本正在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日元汇率的持续下跌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公开消息显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日本当局斥资9.79万亿日元干预外汇市场以支撑日元汇率。但这笔巨款对汇率影响昙花一现,上周五的汇率已回落至157.31。
业内人士认为,日元汇率的下跌对中国家电品牌出口日本将会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类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中国家电品牌在日本市场开展品牌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亚马逊也表示,“现在是中国品牌进入日本的绝佳时机,让卖家可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业务,并且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客户资源。日元现在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低汇率意味着许多成本在降低,比如营销、物流、运营、仓储等等费用,作为一个非常敏锐的企业家,可以说目前是这30年来在日本发展最有价格优势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