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朱慈怀、付冬生:诗性生活·军民情深·薪火相传——评南风子的长篇儿童小说《红宝石口琴》

上游新闻 2024-10-27 08:11:04

诗性生活·军民情深·薪火相传

——评南风子的长篇儿童小说《红宝石口琴》

文/朱慈怀付冬生

《红宝石口琴》是重庆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南风子,新创作的一部红色题材长篇儿童小说。这部作品以重庆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为背景,通过割漆少年黑阳雀的纯真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革命历史与童心童趣交织的绚丽画卷。其中,一幅幅充满诗性生活气息的画面,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以及红色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的故事,让读者印象深刻。

一、琴韵盈龙溪,诗意润生活

南风子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生活画卷,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里,龙溪百姓那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生活片段。正如作者所说,“写出一部诗性小说,是我的目标。”于是,南风子将音乐作为小说的核心元素,力争营造出诗性洋溢的氛围。如他描写到唱山歌:“田里薅草,房上架梁,山中砍树,累了,困了,吼几声山歌,额头上的青筋吼出来了,骨子里的劲头也吼出来了,辛酸苦辣吼出来了……”漆匠爱唱山歌,龙溪镇的其他男女老少也爱唱,山歌是他们表达情感、缓解辛劳的重要方式。又如描写到白鹤吹奏口琴的场面:

白鹤拿起口琴,吹响了。

树上的鸟静了下来,河里的晨光,凝固了,一大块一大块的银片。李花落下来,像雨又像雪,悠悠扬扬的。黑阳雀感觉那飘落的花瓣是幸福的。春风很喜欢这琴声,把它带到远处的杨柳林。

小说中,南风子巧妙地融合了听觉、视觉,描写细腻生动,不仅展现了口琴声的魅力,也让读者体会到了自然与音乐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音乐带给心灵的平静与释放。

除了音乐的描绘,南风子对乡镇中的风物进行细致刻画亦是文中诗性生活的体现,如写到那最能勾孩子心的汽汽糕:“摊主提前一夜把米泡涨,用石磨磨成浆,放入木盆,发酵之后捏成团,放入特制磨具,再放入蒸笼,大火蒸。拌以红糖、芝麻、豆面。入口化渣,香甜可口。猪血糕也是抢手货。猪血加糯米凝固再蒸熟,吃的时候再蒸热,沾酱油膏、辣椒酱、花生粉吃。”

这段生动描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细节描写,其文字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乡镇生活的韵味和气息。再如那撒在葫芦湾上游的肥料茶枯:“老人小孩,背上背篓,捡拾果实,卖给榨油坊。茶果烘干,碾制成粉,塑形成饼,再上膛用巨大的杉木舂榨,又过滤沉淀。最终金黄色的茶油,哗哗流淌。清香扑鼻。榨干的茶饼渣渣,就是茶枯。”

南风子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注重表现他们的诗性特质。在诗性场景的刻画中,人物的诗性特质也油然而生。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都展现了他们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美好品质。如黑阳雀活泼好动、机灵聪明,会捉鸡捕鱼,也会编排山歌;糯米妹天真可爱、温柔细心、乐观坚韧;陈大将英勇果敢、忠诚正直……这些人物形象都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具体来看,黑阳雀捉秧鸡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一只肥秧鸡,窜了出来。黑阳雀一扬手,网落下来。秧鸡扑腾腾地闹。他扑了上去,压住了它。糯米妹噘着嘴,给了他三个铜板。这是‘彩头’。”黑阳雀反应迅速,很快捕捉到窜出的肥秧鸡,显示出了他活泼好动、身手敏捷的孩童特性。整个场景洋溢着孩童的天真烂漫,无论是捕捉秧鸡的过程,还是糯米妹给铜板的举动,都显得自然、有趣。还有他教白鹤捉泥鳅:“黑阳雀瞄准一个大洞,伸出左手中指,缓缓地‘捅’进去,洞壁冰冰凉。歇在洞底的黄鳝,受了一惊,慌忙从穴里梭出来。他右手的食指、中指弯曲,鹰爪似的,夹住黄鳝,提它出水。”一个机敏、灵巧、充满乐趣且热爱大自然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

但要说最具诗性的人物,当然要数新来的老师白鹤,女扮男装的她一出场便身着一身素色:“他穿一袭洁白的长衫,左手一个白色皮箱,右手一个白色礼帽。”她有着镇民们从未见过的口琴,并演奏出龙溪从未响起过的悦耳琴曲。这于传统的乡镇生活而言似乎是一种割裂。其实,口琴是南风子特意赋予此地诗性生活中的点缀。她的口琴声,如同她的人一样,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她用自己的琴声,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琴音绕龙溪,军民共情深

南风子认为:“儿童小说的魅力之一,在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感情变化。”他在《红宝石口琴》中设计的故事情节,亦是围绕着黑阳雀与白鹤关系的变化展开,他们的关系变化也正对应着当地镇民与红军的关系变化。

最初,由于白鹤在斗歌会上夺走了黑阳雀的“山歌王”称号,黑阳雀心生不服,偷走了白鹤的红宝石口琴。此时,两人的关系可谓格格不入,充满了敌意。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白鹤的善良与正直逐渐展现,而黑阳雀对白鹤的感情也悄然改变,他开始对白鹤产生了好感,并主动与之和解。后来,两人携手捉弄魏大诸,在清风楼智斗敌人,又巧设“葫芦湾赶闹”帮助红军联系、组织群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关系逐渐升温,一开始的格格不入也慢慢转变为守望相助。最后,亦师亦友。

白鹤是红军的杰出代表,黑阳雀是当地百姓的代表,他们的关系变化映照着后文红军与民众的关系变化:白鹤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为百姓免费送药品……这一切黑阳雀都看在眼里,其心门也逐渐打开。相应的,红军帮助镇民打击土豪劣绅,分田分地,又建立红军大学,这一切百姓看在眼里,心中的误解也逐渐消散。红军为镇民做的一切,都如悠悠琴声,传遍乡镇的每个角落。

军民情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口琴与山歌,一开始,口琴与山歌在斗歌会比赛中对峙,这也象征着后文中当地百姓最初对红军的不信任与抵触;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口琴的悠扬旋律与山歌的质朴韵味开始交融相和,这不仅代表了黑阳雀与白鹤个人关系的和解,更寓意着红军与民众之间从隔阂到融合,再到共谱团结乐章的转变。在红军大学的教学课堂里,口琴和山歌同时出现:

有时,黑阳雀唱一首,停下来歇一歇。白鹤就上台用口琴吹一首。一个像是井盐,一个像是海盐。海洋颗粒大,摸起来粗粗的,味道来得猛烈,粗犷。秋风吹落叶,爽利痛快。井盐柔和,咸味来得更慢,且有回甘。春风摇杨柳,飘呀荡呀。

一个是篝火,一个是月光。

一个是瀑布,一个是碧潭。

这段文字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歌与口琴两者截然不同的艺术。在对比与和谐中,其正是红军与百姓打成一片的缩影写照。特别是在赶闹中,南风子将军民情谊大力书写:“开始,红军和镇民一个在东头,一个在西头。可鱼不知道东西呀。大鱼劲头足,只三五分‘醉’,还能缓缓地逃。鱼逃入追。红军和镇民就混在一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此外,还有红军队伍即将出发前往贵州时:“做酒的端米酒,开染坊的送布,磨豆腐的提豆腐干……老漆王送首长一根烟杆,上过八遍漆。有些战士,脖子上一圈粽子。有些战士,脖子上一圈草鞋。最有趣的是,一个战士脖子上挂着两扇猪耳朵,一摇一晃的。”可以说,只有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红军才能得到百姓真心的拥护与爱戴,正如那红宝石口琴与山歌所共同奏响的和谐乐章,成为了红军与百姓之间深厚情谊的最好见证。

三、琴声传龙溪,革命薪火传

龙溪镇,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却也暗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红宝石口琴》的故事便在这片土地上上演。南风子曾深情地表示:“我意识到,将南腰界的革命故事融入儿童文学创作,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生动方式。”南风子从“儿童本位”出发,将这些历史片段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与伟大,又能感悟到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

口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镇民对革命的认知程度与接受程度,口琴一开始不常见于乡镇中,对于黑阳雀和其他镇民来说亦是个稀罕玩意。小说中,读者可以见到他们对口琴的议论:

“他那曲子是外国的。”

“那琴广州买的。”

“值二十块大洋呢?”

这些议论不仅展现了镇民们对口琴的陌生与惊叹,也暗示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与向往。后来,黑阳雀因为比赛输了心有不服,便悄悄偷走了白鹤的口琴,将它甩在牛粪里,也正与下文红军初来时,民众对他们有所误解的情节相呼应。而被白鹤的所作所为感动后,黑阳雀将口琴悄悄交还,也是与后文中大家目睹红军为镇民分新田、建学校后,打心底地接受红军的情节相照应。

同时,在物质形式上,口琴属于白鹤的随身携带之物,而在精神内涵上,口琴则象征着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面对以魏大诸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分子“卷土重来”时,白鹤毫不惧怕,与陈大将等同伴一起,冒着长漆疮的风险踏入漆林与敌人迂回;在恩阳遭遇敌人以浓烟毒雾进攻时,她又上前掩护让黑阳雀先行撤退。小说的最后,委婉动人,大笔墨地描写师徒俩为口琴重新上漆:

师徒俩手指蘸漆,为红宝石口琴涂抹,抹一遍,压一遍。

黑阳雀知道,上好漆的红宝石口琴,得在阴处风干;干了,以细砖灰打磨,再涂第二次……一直到第八次。

这把口琴,见证了黑阳雀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过程,也见证了龙溪镇在红军的帮助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它的修复,不仅是对口琴物质形态的修复,更是对革命精神的升华。他们手指蘸漆,一遍遍地涂抹,既是对口琴的珍视,也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坚守。象征着革命精神的口琴由白鹤交接到黑阳雀的手中,黑阳雀将继续完成白鹤所追求的伟大革命事业!

南风子曾说:“红色题材的儿童小说,还应蕴含丰厚的精神养分与审美旨趣,引领社会审美新风尚,对小读者起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在书中,革命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能够穿透岁月、触动人心的力量。通过黑阳雀、白鹤等人物的故事,孩子们能够感受到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当黑阳雀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逐渐理解革命的意义,再到勇敢地投身其中,这一成长历程让孩子们看到了个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也让他们明白了每个人都可以为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在南风子的《红宝石口琴》中,龙溪镇的山水与人民共同编织了一幅革命年代生动而温情的历史画卷。通过黑阳雀、白鹤等人物的成长与经历,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如诗般的生活气息,更看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和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红色题材的儿童小说,更是一曲献给革命年代军民团结、共同奋斗的赞歌。它让读者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那份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都是激励大家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黑阳雀和白鹤一样,怀揣着理想与信念,勇敢地追寻属于自己的红宝石口琴,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作者简介:朱慈怀,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付冬生,重庆市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重庆市教改一般项目“‘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本科《创意写作》课程改革研究(223137)”阶段性成果。

0 阅读:1

上游新闻

简介: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