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古人为何瞧不上绿色,绿帽子源自何处? 如果一个人的配偶或恋人出轨了,我们常会说这

古人为何瞧不上绿色,绿帽子源自何处? 如果一个人的配偶或恋人出轨了,我们常会说这个人被“绿”了,或者说这个人戴“绿帽子”了。“绿”成为被出轨的符号,那为何偏偏是绿色呢? 在古代,绿色除了纯正的绿色,还包括偏蓝的暗绿色乃至深蓝色,古人认为绿、青、碧、蓝几个色调是很接近的。只是当颜色和社会地位挂钩时,多了许多引申意义。在唐朝官员的服色中,六品、七品官员用绿色,八品、九品官员用青色,都是品级比较低的官员。汉代以来,青色也是卑贱者的服色,甚至成了奴仆、差役的代名词。宋徽宗被金人俘获后,金人曾命他穿青衣为众人倒酒,以示侮辱。 古人之所以瞧不上绿色,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为:在国人的阴阳五行观念中,绿色是黄色的敌对色。古人崇尚黄色,《周易·坤》就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在诸多朝代,黄色是天子才能享用的皇家专用色彩,地位极高。所以,与黄色敌对的绿色就被看作低等的颜色。先秦时期,人们就因为绿黄相对而将绿色视为卑贱。如《诗经·邶风·绿衣》中有一句:“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有一种解释是说:上衣是绿色的,下裳是黄色的,心里感到忧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一般上衣为黄色,下裳为绿色,而诗里面的搭配则是上下易位,贵贱颠倒。以此比喻夫人失位,贱妾上僭,所以“心之忧矣”。以绿色代表地位卑微的妾,足以说明绿色的低贱。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绿色在古代是一种杂色,不纯正,故而鄙视。古人认为绿色是“苍黄之间”色,即苍天的蓝色和土地的黄色调和而成的颜色,不上不下,颜色不正,是卑微的颜色。北宋《广韵》中就说绿色为“青黄色”。 因为绿色地位较低,所以绿色成了古代平民百姓或地位低下者的专用颜色。历朝历代,官府都不禁用绿色,民间可以随意使用。由绿色制成的绿帽子,也是地位低微者的专用,并逐渐产生歧视之意。早在春秋时,卖自己的妻女求食的人,就必须裹绿头巾,以示卑贱。到了汉代,地位低下的人不允许戴帽子,只能用绿头巾缠裹头发,是为“绿帻”。《汉书·东方朔传》有“董君绿帻”一语。唐代颜师古注释说:“绿帻,贱人之服也。”唐代贞元年间,《封氏闻见记》记载,延陵令李封对凡是犯罪的官吏不加杖罚,而只是让他裹绿头巾以羞辱,错误严重的戴的时间长,轻微的则短,“戴绿头巾”被当作一种惩戒手段。 可以看出,我国自古就有将绿帽子视为卑贱的传统。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绿帽子”加入了出轨的含义呢?答案是元朝。《元典章》记载:“至元五年(1268年),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意思是说,如果家中有女子做娼妓,那么她的男性家属就都得戴绿头巾。绿头巾就成为娼妓家属的专用装饰。此种制度在明朝延续,从事歌唱表演行业的伶人要裹绿头巾,还要穿绿衣,将特殊行业的绿色服饰进一步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由于古代娼妓家中男子戴绿色头巾,而娼妓中又有不少人从事卖淫活动,所以绿头巾渐渐就成了出轨的符号。 明朝时,就已经有人拿“绿头巾”骂人了。如《七修类稿》记载:“今吴人骂人妻有淫行者,曰绿头巾。”明清小说里也经常出现“绿头巾”,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有两句联语:“不怕头巾染绿,须知顶戴将红。”到了近代,国人不戴头巾了,转而用“绿帽子”代替“绿头巾”。民国时期作家王实味,在《杨五奶奶》一文中写到两个女人对骂,内容就有:“好不要脸的臭婊子!张四‘戴绿帽子’谁还不知道?!”也大约是从这个时候起,“绿帽子”在汉语中成了出轨的代名词。 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如果绿色代表卑贱,那关二爷为啥戴绿头巾呢?关羽的形象多来自小说《三国演义》,在书中,关羽的出身是卖枣子的小商贩,因犯罪而逃亡,地位的确不高,戴绿头巾实属正常。关羽发达后依旧戴绿头巾,穿绿衣服,则是民间文学为了将其塑造为忠义、不忘本的形象。如《三国演义》里就有这样的情节:关羽身陷曹营,曹操见其绿袍陈旧单薄,令人取来锦袍。但关羽内穿锦袍,外着绿袍,以示不忘与刘备的兄弟情谊。 (图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