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走访祖国最南端的三沙市:跟三沙渔民出海,感受耕海戍边重要性

环球网 2024-10-28 06:59:35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樊巍王琪]位于祖国最南端的三沙市,是中国最年轻的一批城市,但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市民却充满了对厚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世世代代以海为生的三沙渔民,一直是我国在南海耕海戍边的主要群体。三沙渔民在南海各地留下的足迹,是我们宣告“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底气。近期,《环球时报》记者专程前往海南省三沙市,探访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维护海洋权益的三沙渔民。纵然南海不时风高浪急,常年酷热难耐,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南海星罗棋布的岛礁之上,在勤劳双手缔造的幸福生活中,护我海权,固我海疆。

耕海戍边的践行者

“郑和下西洋这是事实的,潭门镇人是最勇敢的。走南闯北来到这里,祖祖辈辈在这里打渔,几千年都已经过去,现在凭什么说是你们的?中国绝对不会同意,潭门镇人绝对不会让给你!”面对《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现年60岁的三沙市民李前三骄傲地唱起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名为《勇敢的潭门人》的歌曲。

李前三介绍称,这首歌是自己2006年从海南潭门镇搬到西沙永兴岛生活时,结合自己内心感受而创作的。“几十年来,我在南海各地打渔经历了风风雨雨。早些年的时候,我们到南海南部打渔,周边一些国家的人不让我们打渔,但这些地方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所以我就想象了一下,几百年来,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在这里打渔,你们现在凭什么不让我们打渔?我就不怕你,我们就要闯。”李前三称。

和李前三一样,大部分的三沙渔民都来自海南省潭门镇,他们祖祖辈辈都在南海以渔业为生。曾经南海上的岛礁,是祖辈们打渔时暂避风浪的港湾,现如今这里成为了潭门渔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他们以三沙市民的新身份坚守着在南海耕海戍边的祖训。

在采访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几乎每一位三沙渔民都深知自己在此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油然而生出一种使命感。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如今的三沙市已被建设成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在西沙各个岛礁现代化的渔村内,渔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躺平”,而是每日坚持出海捕鱼,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每日食物所需,更重要的是,这是守护海疆、经略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沙市永兴岛的码头,每一艘渔船在出海之前都会挂上五星红旗。让国旗在南海各地飘扬,是每一位以渔戍边的三沙渔民心中的信念。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南海周边国家配合域外国家在南海兴风作浪,试图侵蚀中国的领土主权,一些三沙渔民也感受到自己守海护疆的“担子”更重了。李前三回忆称,早些年的时候,南海整体上是一片“和平之海”,中国渔民和一些周边国家的渔民在南海上还能和谐相处。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彼此之间会通过手语交流互换物品,甚至会邀请对方到自己的船上来抽烟、喝茶。但是随着近些年一些周边国家政府开始在南海制造争端之后,各国渔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此前有一段时期,一些周边国家渔船还不时闯入中国岛礁附近的海域活动,特别是在中国实行伏季休渔期间,还试图擅闯中国岛礁周边的领海范围内越界抢捕抢捞。每到这个时候,三沙渔民都会向国家海上执法力量上报相关情况,或是挺身而出主动去驱赶外方渔船,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而随着广大中国南海渔民守海意识的加强,以及中国的海上执法力量加大维权执法力度,现如今周边国家渔民越界捕捞的情况被有效遏制。多位三沙渔民表示,虽然一些周边国家渔民还是不时想要来三沙捕鱼,但三沙渔民每次遇见都会坚决驱赶他们,有时候甚至一天要进行多次驱赶,面对三沙渔民构筑的坚固“防线”,外方渔船越界捕鱼的情况明显减少了。

一位在三沙市从事海上维权执法工作的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从去年以来,周边国家渔民滋扰三沙周边海域的情况已明显减少,“由于我们加大海上执法力度,依照相关法律,采取了登临检查、查扣等措施,外方渔船侵权的代价太大,因此就不敢来了”。

南海生态的保护者

因为世世代代在南海生活,三沙渔民对于南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在近些年南海因为人类过度开发而面临生态危机的时刻,三沙渔民自觉成为南海生态的保护者,积极履行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措施。三沙渔民已成为南海地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引领者。

“我年轻的时候去南海的岛礁捕鱼,那时的鱼确实多,大家也都以为南海的鱼是永远也捕不完的,但是后来发现,如果无休止地打渔,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一些渔民采用炸鱼、毒鱼等破坏性方式捕鱼,确实会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有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南海礁盘的鱼类数量明显减少了。”李前三表示,在周边国家渔民还在“竭泽而渔”的时候,三沙渔民率先意识到保护南海生态的重要性,现如今每个出海打渔的渔民心中都会绷紧生态保护这根弦。

在跟随三沙渔民出海打渔的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对耕海戍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生活在三沙市晋卿岛的渔民符忠灿,平常会去晋卿岛周边的礁盘潜水捕鱼。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从2008年迁居晋卿岛之后,他明显感受到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鱼类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自己和身边的渔民都知道,尽管这里的渔业资源很丰富,但有一些海洋生物是绝对不能碰的。“现在海底的珊瑚越来越多,砗磲、海龟和玳瑁也很常见,但我们绝对不会碰它们。即便是捕鱼,我们也会有所取舍,比如我们在钓玲珑斑的时候,鱼身宽度在三根手指的宽度以上的就会留下,尺寸太小的就会放走。”符忠灿称。

要采用可持续方式开展渔业生产,这已成为三沙渔民的一种共识。三沙市赵述岛社区工作人员蔡丽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三沙市各社区日常都会对渔民开展深入的宣传教育。社区工作者会拿出南沙地区各种海洋生物的图片,向渔民科普允许捕捉的海洋经济鱼类的品种,以及不同鱼类成年体的尺寸和重量,禁止渔民捕捉尺寸不达标的鱼类。

“我们的渔民都很清楚,哪些鱼类宽度达到三根手指可以捕捉,哪些达到四根手指才能捕捉,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鱼类有一个生息繁衍的过程,确保大海的资源可以无穷无尽。”蔡丽洪介绍称,三沙渔民对于保护性制度的执行情况很好。尽管三沙渔民在岛上过着现代化的生活,但他们依旧坚持用垂钓、潜水等一些传统但对海洋生态更为友好的方式捕鱼。社区工作人员会经常走家串户查看每家售卖的渔类,也会不时在渔船靠港之后,去看一下渔民一天的收获,从而掌握渔民打渔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保护南海的生态环境,三沙渔民除了对海洋资源有限度的索取外,还会对环保事业无界限地投入。在打渔之外,日常投身海洋垃圾治理也是三沙渔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符名友是2002年迁居到赵述岛的三沙渔民,这位在南海已经从事三十余年渔业生产的老渔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现在的身份不仅是一位三沙渔民,还是一位岛礁巡护员和赵述岛的绿化组人员。

“我刚来赵述岛的时候,这里就是一座光秃秃的岛礁,几乎没有植被,当时大家也没有环保的意识,成堆的垃圾没人管理。后来随着三沙市政府的成立,政府工作人员带着我们进行环境治理,现如今的赵述岛干净整洁,环境非常好。”符名友介绍称,自己和一些渔民几乎每周都要去周边岛礁开展巡查,在海龟和候鸟产卵期开展保护工作。此外,还会定期到各岛礁收集和清理海漂垃圾,把捡回的垃圾带回岛上的环保站统一分类处理。

“平时我们会组织渔民到各个岛礁捡垃圾,几乎每个星期大家都会去开展两次垃圾清理工作。”蔡丽洪表示,现如今赵述岛的渔民已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出海捕鱼时看到海上有海漂垃圾都会主动收集回来,然后在岛上进行集中处理。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南海航线日益繁忙,周边国家渔民的渔业活动愈加频繁,人为活动给南海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为了鼓励三沙渔民更多的投身于南海生态环境治理的工作中,三沙市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奖励性的措施。

位于三沙市永乐群岛的甘泉岛,受季风洋流的影响,海漂垃圾问题在此非常严重。该岛还是南海重要的海龟产卵区,海漂垃圾的增多,同时对海龟上岸产卵产生了不利影响。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为鼓励三沙渔民捡拾海漂垃圾,三沙市永乐群岛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永乐工委”)出台了相关的垃圾处置管理办法,为渔民发放容积约为1.3立方米的集装袋,每集满一个集装袋的垃圾,给予渔民两百元钱的补贴。

“这些措施增加了渔民捡拾垃圾、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永乐工委工作人员朱利介绍称,该措施出台之后,从去年10月至今年9月,三沙渔民一共拾满了150余袋垃圾,而统计数据显示,自永乐工委自成立以来,总计处置转运了1800余吨垃圾,这显著改善了永乐群岛以及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将海漂垃圾收集回来之后,三沙渔民还对这些垃圾进行了精细化的分类处置。“我们整理发现,这些海漂垃圾多是一些瓶瓶罐罐,且来源丰富。废弃物上的文字标识显示,它们大多来自周边国家,也有一些瓶子来自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我们组织渔民对这些垃圾进行收集记录,然后集中处置。”朱利称。

富饶岛礁的建设者

在广袤的南海之上,如星散落的西沙岛礁每一座都极具战略价值,如何让广大渔民能够长期扎根岛礁、安居乐业,是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关键。

曾经,西沙群岛的部分岛礁被喻为“南海戈壁滩”,无淡水、无耕地、无绿化的条件使得人居环境极为恶劣,岛上鲜少能有可以遮阴的绿色植物,想要吃上一口新鲜果蔬更是难上加难。为此,驻岛军民在离岛归来后,都会背一袋土回来以期能够改变岛上的生态状况。在经过三沙市民多年的不懈努力后,现如今三沙市各大岛礁已绿树成荫,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

在三沙市政府所在的永兴岛,不仅医院、学校、运动场、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开起了火锅店、咖啡店以及海边烧烤夜市,这座以渔民为主体市民的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在三沙市晋卿岛,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是岛上的一块招牌,得益于海水淡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岛上已经建起了1100多平米的蔬菜种植基地。朱利介绍称,在相关专家和岛上渔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基地已经成功种植了西瓜、辣椒、黄瓜等瓜果蔬菜,这显著改善了岛礁的生活条件,“吃青菜比吃海鲜困难”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晋卿岛上的广大渔民和干部群众,最初只能吃到从海南本岛运过来的冰鲜蔬菜,现在岛上能够自己种出新鲜蔬菜,这不仅是口感上的改善,也使得我们有了更均衡的营养摄入。在我们给各社区和平台送新鲜水果蔬菜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笑脸我们非常开心。”朱利称。

在三沙市赵述岛,经过渔民多年的肩拉背扛、刨坑浇水,从海南岛上运过来的树苗都茁壮成长,目前赵述岛的绿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蔡丽洪介绍称,岛上由政府出资建设的渔民新村中,不仅向每家每户都提供了空调、电冰箱、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电,而且政府每个月还免费向每家提供300度电、15吨淡水。她还提到岛上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因为现在赵述岛上各种公共设施很齐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渔民的幸福感特别足。他们驻岛的时间相较以前要长很多,渔民们现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岛上,只是偶尔有事才会去一趟海南岛”。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得三沙渔民开始探索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模式。现如今,各式各样的渔家乐在三沙市多个渔村中兴起,到不同的海岛上体验三沙渔民向海而生的生活,听他们分享耕海戍边的故事已成为三沙旅游的新特色。而便利的网络和物流服务,也助力许多三沙渔民转型成为“微商”。渔民用贝壳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和饰品,以及渔民捕捉之后进行真空急冻的南海鱼类,可以通过快递和冷链发往全国各地。在永兴岛从事海产销售的渔民符福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几乎天天都有生意,在将捕捞的渔获发到朋友圈展示之后,就会有客户挑选下单,大部分的渔获上岸一周内就能卖掉。

“对于我们而言,南海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地方,我们三沙渔民,近山就要靠山,近海就要靠海。”李前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对“祖宗海”的热爱,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他还特意创作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前直抒胸臆,上联是“前程万里保南海”,下联是“三沙航行丝绸路”,横批是“我爱三沙”。

0 阅读:8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