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坚:解决全球性问题,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资讯 2024-10-28 07:02:18

转自:环球时报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动荡变革期,变乱交织、多重危机叠加,安全失序、发展失衡、治理失效日益突出,热点冲突、大国对抗、地缘矛盾此起彼伏,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更加忧虑,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对抗的内在渴望更加强烈。令人警觉的是,冷战思维阴魂不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说法不时沉渣泛起。西方某些人士戴着“文明冲突论”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甚至声称中美竞争也代表着一种“巨大的文明冲突”。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文明冲突的逻辑不仅无法解释国际政治较量和经济竞争的问题根源,反而会给这些原本就纷繁复杂的矛盾关系打上死结。

以复数形式存在的世界文明,在某些人眼中却变成单数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如同百花园,千差万别、异彩纷呈。文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源于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生产方式、分工体系、交往实践等方面的差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可以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自带光芒。每一种文明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它们都有其存在价值。

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基础。各种文明从点到面、从分散到整体,在数千年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宝库。深入了解与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保存并发扬文明的多元多样性,让所有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然而,一直以复数形式存在的世界文明,在西方中心主义者眼中却变成了单数。“西方中心论”是一种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它将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视为文明的唯一评判标准,否认文明多样性,认为人类文明是单一性的,具有唯一的形式和排他的内核。只要不符合西方标准的文明就是落后的、愚昧的,就必须向西方先进文明“进化”;只有西方才能创造出最丰富的物质文明、最普世的精神文明、最先进的制度文明,其他文明只有“走近”西方才算“开化”,只有“走进”西方才算“文明”。“西方中心论”曾长期主导国际话语体系,无视其他文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人为地扭曲、撕裂人类共同文明的“大拼图”。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四个共同倡导”,被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全球文明倡议还原了什么是真正的世界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让世界回归本来面貌,提倡合作而非对立、互鉴而非排他、共赢而非零和,为彻底摆脱“西方中心论”束缚、充分理解并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和谐的世界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对待不同文明,各国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打破交往壁垒、消除交流隔阂、汲取智慧养分,才能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

阻挡别人的路,不会让自己走得更远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它们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不同文明正是在相互参照、借鉴、吸收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凭借资本全球扩张带来的压倒性优势,西方把自己抬高到了“文明典范”的位置,否认文明在本质上具有平等性,自以为对非西方文明负有“文明开化使命”。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我们却时常感受到不同文明主体由于经济水平和物质财富的差距而处在不平等地位,时常听到一些“实力大国”说出明显带有“文明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的傲慢论调。“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会在菜单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这个“餐桌菜单论”,让我们同时看到了他要让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必坐上桌、其他国家只配上菜单的真实内心,以及西方世界观的“文明优越”底色。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走得更远。当代世界各个文明主体应秉持相互平等的原则,承认并尊重每个文明主体的身份和权利。对“全球南方”来说,除了在经济上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发展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之外,还要在文化上坚决反对通过打压诋毁别国文明来维护自身文明“优越”。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关键是要抛弃“真傲慢”、做到“真尊重”,弥补“西方中心论”给人类文明带来的隔阂和伤害。正如全球文明倡议所强调的那样,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由此而论,以何种立场对待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就是一块检验西方国家“真尊重”与否的试金石。

文明差异不应是世界冲突根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未来世界性的冲突将在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展开,文明的冲突是战争的根源,并预言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将与西方文明出现大规模冲突甚至是“断层线”战争。他的一条逻辑线是,差异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势所难免的战争。他的另一条是冷战思维线,即把美国在冷战时代“我们”与“他们”的对立,置换成“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对立,将文明与战争捆绑在了一起。于是,在这一分析框架下,美国同那些与其文明传统、价值理念相悖的国家或地区爆发冲突,就成了不可避免和理所应当的。

“文明冲突论”混淆颠倒了导致冲突的利益因素和精神因素,无限夸大了文化差异、文明差异的影响,过分突出文明之间的异质性和冲突性。学术界有不少声音质疑其理论不自洽、结论不严谨,并且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实践中,“文明冲突论”倒是被美国政府运用得非常自如,为后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张目,为各种国际霸凌行为制造合理化的借口。

文明差异不应该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明冲突论”只会将人类文明推向死胡同。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鲜明地指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全球文明倡议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以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和谐共生为基础,以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深入交流为路径,以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全面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狭隘视角和悲观预期。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打造全球文明伙伴,高度契合了国际社会对于多种文明和谐共生、破解文明对立、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共同愿望,自提出以来获得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中国创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搭建起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全球文明倡议作为重要共识,已写入中国与俄罗斯、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多个国家以及中亚、阿盟、澜湄等地区的联合声明、新闻公报或宣言中。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强调承认并尊重所有文明的丰富内涵,并在文明之间寻求共同基础,所有文明均须颂扬人类的大同与多异,并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丰富与发展自己。

全球性问题的长远解决,离不开文明的力量,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尖锐的难题,找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路。在理论层面,全球文明倡议指出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提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的力量;在实践层面,全球文明倡议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共处,指明了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明交流创新合作方向,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能量。(作者是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