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专家王鹏,用青春描绘胜战航迹

潇湘晨报 2024-10-28 12:46:10

“让新型飞行器在未来战场更灵巧、更智能。”这是王鹏给自己立的一个“小目标”。

王鹏是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的一名教授,作为飞行器控制领域的青年科技专家,今年不满40岁的他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为部队新质战斗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王鹏在办公室工作。

秋日长沙,绿树成荫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丹桂飘香,在空天科学学院实验室内,王鹏正飞速记录着实验数据,一行行代码跟随光标“行进”。在他的工位旁,是一架新型飞行器的半实物模型,在电脑屏幕上,它常常随着王鹏的控制呈现出各种轨迹。然而,对于这位总在深夜陪伴它的“老伙计”来说,向战为战的梦想轨迹多年来始终如一。

初心不改为强军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感恩,所以坚守;因为信心,所以坚定......”6年前的隆冬深夜,王鹏郑重地写下转改文职人员申请书。那一年,他从一名现役军人转改为军队文职人员。这是王鹏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改变,但这样的改变早已不止一次。

2003年,王鹏考入国防科技大学。那时的他,并不太清楚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只是隐约地觉得看名字应该是跟太空、飞船打交道。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遨游大空的浪漫让他深深着迷。本科和硕士期间,王鹏的目光总是穿梭在恒星、行星之间,向着太空前沿领域一路前行,并以优异的专业成绩于2009年提前攻读博士。

△王鹏在实验室工作。

改变,不期而至。那时,王鹏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某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难度较大。

“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会很具体,也会很难,而且越往后会越具体、越艰难,你愿意换到这个方向上去吗?”一次,导师吴杰教授找王鹏谈话,试着询问他的态度。

从浪漫前沿的太空领域到艰难具体解决作战应用问题,面对如此大的研究方向调整,王鹏毫不犹豫地对导师说:“只要是任务需要,再难我也愿意尝试。”

“听到他的选择,让我很是惊讶,也很感动,不仅说明他有信心,敢于挑战,也说明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个人利益。”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吴杰回忆说,“选择王鹏,当时我还很犹豫,当时他博士还未毕业,参加新的项目,可能毕业时间会推迟,当然,新的任务意义也很重大”。

就这样,博士阶段的王鹏转向了完全陌生、更具为战特性的研究中,这一改就是十几年,从项目一期、二期......直至完结,在课题组中,王鹏成为这个项目里“摸爬滚打”时间最久的人,也成为这个领域内的青年专家。

2018年,全军现役军人转改文职人员的第一年。面对改革大潮,王鹏走到了选择路口。

写下转改申请书的那个夜晚,王鹏反复摩挲着领口的松枝叶领花,嘹亮的灯号响起,思绪猛然一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始终身在这片军营。”王鹏想起了导师吴杰教授的话。

“当时有同事问我,他那么优秀,又是教学科研骨干,为什么选择转改?”王鹏本科的同学,空天科学学院副教授刘东青回忆说,当时听说王鹏是学院第一个选择转改时也很惊讶,一次碰到他,聊起此事,他说:“穿啥颜色的衣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继续在学校的平台上为强军做贡献”。

在王鹏的影响和帮助下,有些犹豫的刘东青第二年也选择了转改。

转改后,王鹏仍然如往常一样:大量的课程教学、繁重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张的科研攻关.....多少次夜深人静,王鹏在办公室伏案工作,唯有清脆的键盘声作伴,小小的电脑就是他的战场,方寸之间,犹如积蓄着万马千军的力量,推动他奔跑在伟大的航迹上。

因业绩突出,表现优秀,转改当年王鹏就获得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次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向战场育人才

“你们这个方案为什么这么设计,有什么依据,性能提升了多少?”“你们这么搞,理论上看起来合理,但实际工程应用根本行不通。”

这是王鹏设计的“翻转课堂”。授课时,王鹏会设计不同选题,让学员分组研究,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课”。大家再交流研讨,组间相互质询,师生共同评价,现场气氛很热烈。

学员吴磊磊记忆犹新,一次,王鹏让他当“小教员”,尝试讲解部分内容。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吴磊磊提前花了不少时间研读课程,对于不懂的知识点,通过学习慕课来尝试着解决。最终,吴磊磊的课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吴磊磊说,上王教员的课越来越“卷”了,学员如果不用功准备,很容易研讨时下不了台。

△王鹏在给学员上课。

“卷”起来的,并不只是学生。90分钟的翻转课堂,王鹏至少需要用3天来备课。为了让学员更好地自学课程知识,有效参与课堂讨论,王鹏甚至花了一年多时间建了一门慕课课程。

在教学环节精雕细琢的王鹏始终谨记导师的教诲。“留校之初,吴杰教授就告诉我:'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站稳讲台’。”由此,他对教书育人一直满怀敬畏。

学员们还清楚记得,王鹏第一次以教员身份迈进教室的那天,他背着摄像机走向教室后方,在学员们惊诧的目光中,把摄像机架好,再上台讲课。下课后,回去翻看录像。王鹏从仪态、语速、语调再到讲授内容,逐一分析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王鹏将录像改为录音,每次下课都回听录音,反复回查授课中的细节。

有一门课,王鹏已经上了近10年。但他依然每次上课都要重新备课,板书怎么写、上课思路怎么调整、关键知识点怎么呈现等等,都会记在笔记本上。几年下来,笔记本写了厚厚一摞。

“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急不得、虚不得,必须得下苦功夫、硬功夫。只有这样,培养的学员才能适应部队需要,才能制胜未来战场。”王鹏说。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

向战而研攀高峰

秋日的暖阳洒进王鹏的办公室,为笔挺的“孔雀蓝”制服投下温暖的光韵。办公桌干净整洁,电脑屏幕上是一行行代码。手边整齐摞放着一沓文件,那是他为部队设计的某系统材料。

一次到部队调研时,有两家单位的领导都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我们每年要执行几十次任务,任务过程中如何控制设备状态,是最头痛的难题。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王鹏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项目对王鹏来说不难,但任务十分繁重。设计系统的过程中,他与同事分析了十几个GB、成百上千条历史数据,从中分析规律性和寻找关联性。那段时间,王鹏与同事常常在部队一待就是好几天,工作的同时还兼顾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两个单位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

△王鹏在查阅资料。

“部队有困难能够想到我们,是一种荣幸,更是一份责任。”王鹏朴质的话语令人感动,多年来,他与课题组在服务一线部队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导师吴杰眼里,王鹏是一个稳重,也很踏实的人,交给他任何一个任务他都能完成,不墨守成规,又很有闯劲,敢于应对挑战。

那年,某研究院为提升装备作战性能,改进了某型号系统的设计,却带来了飞行稳定性变差的问题。王鹏带着课题组义不容辞接下任务,他们多次到对方单位进行技术对接,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终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一趟任务走下来,课题组与该研究院成了好搭档,“现在他们一遇到技术难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我们也会积极对接、倾囊支持。”工作10余年王鹏与课题组先后为部队解决了多个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痛点问题,研究成果获得基层部队广泛好评。

“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再难也要解决;只要是对新质战斗力提升有帮助的,再久也要坚持。”王鹏常常这样说。

向战而研的岁月,总是枯燥而漫长的。王鹏为攻克一项技术,他潜心研究了5年才最终有所突破。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是王鹏的一贯准则。也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军队青年科技人才挺立潮头的青春航迹,也能听到“孔雀蓝”们向战为战而行的铿锵足音。

是的,像浪花之于江河。年轻的王鹏,只不过是国防科技大学教研队伍中的一员,也只是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中的一员,在淬火成钢向一流的滚滚洪流中,他汇入其间,奋力前行。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通讯员顾莹雷雯王逸

0 阅读:19
潇湘晨报

潇湘晨报

创刊于2001年,现为湖南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