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18时20分,中国一家商业航天企业——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在淘宝直播间以每张100万元的价格,预售了两张2027年载人飞船亚轨道载人旅行船票——这是我国首次公开销售商业太空载人旅行船票。
这是国内首张太空旅行船票,由深蓝航天推出的亚轨道旅行项目,这意味着火箭将抵达外太空,但不会进入轨道。
买家是什么人?
据悉,此次太空旅行船票票价为150万元/位,本次在直播间上架的两张船票为友情价100万元,订金5万元。对旅客的条件也有必要的限制:乘船时的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身体符合专业健康检测标准。
据公司透露,首批预售的两张船票中,一位买票者称自己于1994年出生,是一名在苏州工作的计算机工程师,一直关注太空探索动态,看到船票预售信息心情激动,当机立断参与抢票。
整个旅程可以看到什么?
此次亚轨道太空旅行将使用深蓝航天自主研发的“星云-1”火箭和载人飞船。据公司介绍,飞船将穿越位于100公里高空的卡门线(地球大气层与外太空的分界线)。整个旅程约12分钟,乘客将坐一个高约4米、直径3.5米的载人舱,舱内配置6扇全景舷窗,每次可搭载6名乘客,乘客将体验至少5分钟的失重状态,并有机会观赏地球曲线等壮丽景观。旅程结束后,飞船将通过伞降方式返回地球。
飞船有6个座席,因首发飞船需有两名工程师随行执行任务,此次仅开放2个座位,后续会有新票放出。
对于大家关心的安全性,深蓝航天创始人、CEO霍亮表示:“大家请放心,这不是单程项目,是往返飞行。为了实现100%的安全,我们在正式飞行前,会进行数百次测试,整个过程非常安全。”
人类想离开地球有多难?
回顾人类进入太空的漫长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要想离开地球真的很难。
中国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员曾经想用火箭飞天,他的名字叫万户。他手举两只风筝,绑了47个自制的火箭在椅子上,然后坐上椅子点火发射,结果飞到半空中掉下来摔死了。万户虽然失败了,但他是第一个想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人,因此被公认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被命名为“万户撞击坑”。
当人类真正进入科学时代,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是苏联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他被称为“航天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重要贡献是计算出了摆脱地球的引力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速度。他还计算出,如果离开地球进入行星际围着太阳转,需要的第二宇宙速度是每秒11.2公里。而离开太阳系进入宇宙,则需要第三宇宙速度。这三个宇宙速度都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算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他推导出的一个公式表明,随着速度的增加,火箭重量呈指数级增长。也就是说,人类要想离开地球,就需要大型的运载火箭,因为地球与太阳系内其他固态表面的行星、卫星相比,引力是最大的。
所以,人类要想离开地球真的很难。但是也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离开地球以后,要落到其他行星上再起飞比较容易,因为其他行星都没有像地球这么大的引力。
人类飞入太空和成功落月的跨度有多大?
最早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人。虽然,他只在轨道上停留了一圈,就飞回了地球。
人类探索太空最重要的项目是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1961年到1972年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在11年时间里,有9次飞到了月球,6次成功落月。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于1969年7月21日踏上月球那片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当时他说出了那句此后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从1972年最后一次离开,到如今已经过去了52年,人类再也没有去过月球。2022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低调地进行了一次庆祝,纪念人类最后一次登月50周年。目前,美国也在计划重新登月。他们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目标是将宇航员平安送往月球再返回,并建立常态化的驻留机制。不过他们的载人登月计划已经推迟了好几次,现在又推迟至2026年。
我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天上飞了14圈,飞了一整天才回来。
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计划2030年前实现登月开展科学探索。
太空旅行是如何兴起的?
商业航天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
1964年8月,政府间全球性商业通信卫星机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起初,它是由政府建立的,后来发现它可以提供越洋卫星通信,完全可以用于民用,所以逐渐独立了出来。
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有一位教授开始做低成本的小卫星,卖给私人或者公司,这对卫星产业带来了第一次冲击。到90年代,低成本的小卫星逐渐标准化,被称为“立方星”。立方星出现后,卫星的价格就更便宜了。
2002年,美国商人埃隆·马斯克成立了SpaceX公司,开始研究如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有了商业航天公司的推动,进入太空的价格大大降低,所以开始出现了太空旅游。2021年,英国维珍银河第一次开启商业旅客前往太空旅行,仅仅两周后美国的蓝色起源也开启第一次商业太空旅游。同年,马斯克用他的“龙”飞船带了4位乘客进行了3天的轨道“太空”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现年82岁的美国企业家丹尼斯·蒂托(DennisTito)是首位商业太空游客,他曾于2001年自费进入太空,随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到访国际空间站。今年10月12日,美国太空运输企业SpaceX宣布,丹尼斯·蒂托与其57岁的妻子Akiko未来将乘坐“星舰”完成商业绕月飞行,蒂托夫妇是“星舰”第二次商业绕月飞行的头两名乘客。
太空旅行距离普通人究竟有多远?
“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直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太空旅行现在似乎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这场太空之旅距离普通人究竟有多远?
太空飞行分两种,一种是轨道飞行,能环绕地球若干圈,还能接轨空间站,代表是马斯克的SpaceX;另一种是亚轨道飞行,代表是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它一般是越过卡门线,就算进入太空。
相比于动辄数千万美元的轨道飞行,这种亚轨道的旅行,已经进入了普通人能够接受的程度。
早在多年前,太空旅行就已在美国实现,但只是属于富豪的游戏。国内的商业航天公司追赶势头很猛,陆续公布了国产太空旅行的时间表。
其实,自2014年国务院出台鼓励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以来,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迅速。至今,我国已有4个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产业园区、15家民营火箭公司和几十家民营卫星公司。去年我国一共有67次航天发射,其中19次为商业发射。我国目前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于今年下半年迎来首次火箭发射任务,正式实现商业化运营……
150万元一张的“太空旅行”船票,虽然已经是当下最低价,但还是超过了普通人的消费能力。未来,太空“船票”价格还能再打下来吗?何时普通人也能打卡星辰大海?
深蓝航天创始人、CEO霍亮很肯定地说,随着国内技术的成熟和综合成本的分摊,将来的价格还会再进一步下探,“如果将来,太空飞行变成了非常大规模的活动,大家都能参与进来,随着规模的提升,飞行频次的增加,它的成本是会迅速下降的,这是规模带来的成本分摊的效益,是可以预期的。”
霍亮觉得,未来5至10年,很有可能实现的是,一位穿着设备的100公斤的游客飞到太空,再去空间站转一转,来回的“船票”只要2至3万人民币,这跟坐飞机飞到纽约没有差别,“如今技术上已经在迅速朝这个方向突破,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在工程和可靠性、舒适性上做得更好。”
脱离地球的引力,使人类进入太空,是20世纪人类航天科学和技术的伟大成就。我们现在可以离开地球了,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说,人类在宇宙中都是十分渺小的。当我们离开地球进入太空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思考我们自身,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环境和地球资源,使人类得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资料:新华社、解放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光明日报、上观新闻、潮新闻、大象新闻、科普中国,部分内容来自羊城晚报记者陈晓楠李钢)
话题主持|记者陈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