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方涛
《惊蛰》是春天的第一声雷鸣,象征着万物复苏,也是心灵觉醒的起点,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如何在不经意间成为改变命运轨迹的关键;而《立秋》,则随着夏日的热烈逐渐退却,秋意缓缓降临,正如每一次生命的转折,最终都将迎来丰硕的收获。
10月26日下午,作家杜阳林做客温州大学,与温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孙良好,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小燕,作家周吉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长篇小说《惊蛰》与《立秋》。10月27日下午,杜阳林来到浙江书展主会场,与诗人、作家、评论奖王侃和出版人曹元勇一起向广大读者探讨这两部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塑造以及蕴含的深刻哲理。
活动现场图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提供
书写时代中年轻人的生命体验
“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更能体会到其对于人性深层次的洞察和理解。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始终是我们应当坚守的核心。”
在温州大学的分享中,彭小燕以鲁迅所写的时代造就人的苦难的视角解读主人公凌云青的遭遇的艰辛,强调了笼罩在主人公凌云青奋斗过程中如钻石般闪耀的向善向上的精神与品质,表示“文学能唤醒人们心中的善和爱”,杜阳林的小说真正体现出了这一点。
周吉敏发现这两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杜阳林写出了70年代、80年代甚至当下年轻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隐藏在文本细节中的除了艰辛,还有从主人公凌云青身上体现出的生命成长之美:“《惊蛰》是孕育主人公凌云青成长向善的土壤,《立秋》是主人公收获并实现蜕变的季节。”
活动现场图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提供
以节气隐喻人生的转折
杜阳林第一次吃海鲜就是在宁波,带着两部长篇小说再次来到宁波,他感到异常亲切。
“《惊蛰》不仅是一个节气名,这也是一种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突围的奋进力量,这同样是一个时代的惊蛰之醒。《立秋》象征着收获,讲述了进城的这一批人生活的转变。在我的作品中,节气是人生命运转折阶段的隐喻。”
王侃表示自己已有多年没有读过如此质朴的现实主义小说了,在很多作家非常重视“腔调”的时代,杜阳林恰恰没有这个特征。同时,这两部小说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杜阳林的写作没有繁复的技术和过于讲究的腔调,这恰恰就是现实主义所必需的。
活动现场图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提供
王侃将《惊蛰》称为个人的自我实现,《立秋》则是普度众生。从杜阳林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从“看见自己”到“看见众生”的超越。乡土小说有不同的基本面貌,小说主角凌云青最后反哺乡村,这在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是很少见的,凌云青“士大夫”式的担当让人动容。尽管在小说中凌云青有了很多转变,但他有不变的地方,这也是杜阳林的写作线索。凌云青朴素的伦理感始终没有被环境异化,没有被资本异化,没有被社会异化。他的善良、诚实,以及面对世界的质朴之心让人感动。
杜阳林回应了自己的写作初衷:“我的小说用现在的话是从写乡村的艰辛到写城市的艰辛。《惊蛰》的写作动机,来自我和孩子的交流,我曾经把小时候的事情写成散文给她看,她受到了启发,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我想是否可以将那些散文写成小说影响更多的人呢?《立秋》承接了《惊蛰》的生命活力,当一个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如何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怎样才能有责任担当?我虽然没有直接书写家国情怀,但我写了一个群体在奋斗中体现了自我的小价值,这也是一个时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