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刘千
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体医融合,战胜卒中”,旨在倡导通过科学运动预防卒中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进入秋冬季,降温快,温差大,脑卒中发病率有所增高。近日,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运动神经元病诊疗中心执行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灏博士,在做客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时提醒广大市民:气温较低、气温变化剧烈的时候容易诱发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该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预防措施。
张灏介绍,不同年龄段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不同,老年患者脑卒中发作,更多是因为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血管损伤,而年轻患者可能更多与遗传、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张灏指出,到目前为止,真正有效地治疗脑卒中的药物有限,预期等到发生后再来治,还不如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等,这些都是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规律服药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中风120”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是否有吐字不清或表达困难的情况。若自己或他人突然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发生脑卒中后,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延误治疗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细胞是不可再生的,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据悉,突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目标是尽快开通堵塞的脑血管,恢复脑血流,以减少脑组织坏死。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方法有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两种,对时间的要求很高。
“卒中发生后4.5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时间,无禁忌症的患者,要尽早接受溶栓治疗,发病24小时内,通常被认为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取栓手术救治时间窗,在这个时间段内,评估有手术适应症的病人通过机械取栓技术开通血管,恢复大脑血流再灌注。总之,为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发病后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将患者送达医院,得到规范的治疗后,可增加患者脑功能恢复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张灏主任强调。
除了关注天气变化,适当运动也是对预防脑卒中有重要意义,今年卒中日的重点就放在了“体医融合,战胜卒中”。
相关数据显示,经常保持体育锻炼的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不运动的人可降低约30%。但是运动也比较容易忽视。许多人一提起运动就说坚持不下去,工作越来越忙,运动时间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胖。
张灏主任建议,久坐的上班族建议每1小时站起来活动几分钟,日常运动可选择中等或者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一般3-4次,每次30-40分钟,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讲求循序渐进,运动环境和着装要舒适,运动前要做热身。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管有多忙,都要运动起来!”张灏主任在直播中呼吁大家提高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远离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