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涂梦蝶
实习生潘洁
无人机悬空而起,在空中不间断传回影像;无人船快速下水,第一手资料传回通信指挥车;超轻型全地形车、推挖装运等机械装备轰鸣……这是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的训练日常。10月29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安能武汉救援基地,探索他们勇毅向前的现代救援转型之路。
部队转隶组建应急救援突击队
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由武警水电部队所属团级单位整体转隶组建,曾历经多次编制体制调整。部队时期,累计动用兵力5万余人次、装备2万余台(套),先后出色完成98抗洪、汶川抗震救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武汉梁子湖破垸分洪以及2016年湖北省特大洪涝灾害抢险等30余次重大抢险救援任务,在重大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作用。
2018年,部队官兵集体转业,改编为非现役专业队伍,组建为中央企业。6年来,他们重塑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和力量体系,全力打造集约高效的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保障平台、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中心、应急救援人才培训基地、防灾减灾科普推广基地,全面提升国家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综合防治能力,有效满足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的战略需要,先后被应急管理部记集体二等功,被国务院国资委表彰为“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据介绍,安能武汉救援基地实行“基地常设救援力量+项目部设专业分队”的运行模式,下设侦测、排涝、搜救、挖装、爆破等多个类型专业分队,配备救援队员200余名,救援装备350余台(套)。“转隶以来,基地持续对标国家队标准加强力量建设,坚持边规范、边运行、边履职。先后完成抗击疫情、恩施马者村山体滑坡、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系列救援、十堰鄂坪电站溢洪道塌陷排险、辽宁绕阳河决口封堵、京津冀特大暴雨救援以及湖南岳阳华容决口封堵为代表的救援任务20余次,救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该基地主任张卫华说。
动态化部署锤炼现代抢险救援队伍
动中练、散中建,一声号令就出发,这是工程救援队伍最鲜明的特点。“救援技能提升的关键在于通过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历练。”张卫华介绍。转隶后,在“精于爆破施工技术,以能源洞库为主要核心业务,辅以水电洞坝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差异化发展定位中,安能救援队伍着眼于履行职能使命的现实需要,将队伍动态化部署到重要项目一线,在工程施工一线加强技能提升。
目前,该基地应急救援员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率达到90%,“精一通二会三”的技能救援员比例逐年增多,一专多能达到100%。2019年,在国内首次运用大型直升机遂行应对重大堤防险情演练中,钢筋笼、四面体等吊配物从高空抛投极易损坏,救援队员们通过不断钻研试验,最终通过多点焊接、四角连通的方法克服困难,为探索一套航空力量执行堤防抢险的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大功率排水车、动力舟桥、全地形车、无人船、金刚6无人机……走进该基地装备库,数款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装备整齐列阵。从气象水文预报到防汛监测预警,从无人机侦察到各类救援装备……随着科技抢险“利器”广泛应用,救援队员如虎添翼,基地遂行任务能力大幅提升,现代化抢险救援越来越“智慧”。
张卫华介绍,传统的人海密集型救援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急难险重任务需求,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救援技术和专业装备。演练现场,队员们模拟实战设置的泄洪槽开挖,运用“开挖引流、利水顺槽、降水排险、分层开挖”的战法高效处置。“一套高效的战法是抢险制胜的关键,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形成数种抢险战术战法以及各类救援预案方案,目前对于较为复杂的堰塞湖处置、堤坝一次成型封堵等抢险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张卫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