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俞倩玮
飘逸的水袖、富贵的锦袍、喜庆的凤冠霞帔……越剧“出圈”的背后不只是演员的精湛演技,还有戏曲妆造亮相带来的惊喜感。
近年来,随着“新国风”大热,在传统文化魅力的加持之下,这波流量正在变为“留量”——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越剧,走近传统文化,定制一套华美的越剧戏服,在舞台上做闪闪发光的自己。
“以前是剧团来订购的比较多,现在有不少戏迷爱好者来购买戏服,有全国各地的,也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订单,年销售额已超400万元。”“越都戏具苑”生产工坊创始人李华英告诉记者。
在她的生产工坊里,工人们正在熟练排料裁剪。伴随着“哒哒哒”的声响,四五台排绣花机器高速运转中,一只振翅欲飞的火凤凰令人眼前一亮。
李华英在旁指导着,她刀尖向下,“嚓嚓”地快速下剪,三两刀就把花片的边缘修得整整齐齐。
对于如何拥有一双巧手,李华英将其归结于经验丰富:“我与戏剧结一辈子缘分了。”她的祖父是越剧戏班的大衣师傅,祖母是越剧演员,祖父辈返乡后开始从事传统戏剧服装制作。
“以前家里是那种阁楼,堆满了各种越剧道具、服饰,我很喜欢戴上那个凤冠,披一件戏服,在家里跟着奶奶学唱戏。”从小受家庭影响,李华英对传统戏剧服装制作情有独钟,自2000年起开始学习打样制图、手推绣花、裁剪成衣整烫等核心技艺,并在实践中成为行家,是嵊州市级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这几年,随着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以及“越嵊州越有戏”村越的举办,年轻人对越剧的热爱度越来越高。最近,来李华英的工坊询问、下单的年轻人明显增多。
“每一套戏服进度不一样,一天差不多要做二十来套戏服。”李华英介绍,越剧戏服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料、染色、设计、画图、放样、刺绣、裁剪、合成、整烫等10多道工序,常常是早上开工,晚上忙到九十点才能结束。
80后台州姑娘小黄是资深越剧爱好者。她已经在李华英的店里购买戏服六七年,基本上每个月就要入手一件新款式。“她家衣服面料很好、花饰很新颖,一件差不多七八百元。”
闲暇之余,小黄喜欢穿着戏服同一群戏曲爱好者登台表演。她比较喜欢小生、花旦的形象,尤其偏爱《梁祝》等经典曲目,会订清新淡雅款式的多一点。
小黄发现,她身边喜欢越剧的人越来越多,“我十几岁时候打算考艺术学校,但是家里不同意,但现在很多家长都愿意送孩子从小去学戏曲。”
为了满足年轻人对越剧的喜爱,李华英还推出了迷你戏服小摆件。迷你戏服按照大约5:1的比例缩小,用木质支架撑起来,旁边则摆上同款盔帽,整个造型小巧可爱。
“下单的大多是年轻人,每年能卖上百套。”李华英通过开通网店、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积极推广这些创意产品,吸引年轻人“入圈”感受越剧的魅力。
“希望能够将传统戏服制作技艺与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国潮元素相结合,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李华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