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哪里,舞台就搭在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在哪里。
在乌兰镇,草原深处,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原“村排”拉开了帷幕,排球、传统弓、拔河等活动紧张而激烈,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当中。
在木凯淖尔镇,“相约草原恋上暖城”四季“村晚”精彩上演,一个个精彩有趣的节目,让观众深切感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新风貌。
在阿尔巴斯苏木,一场以“草原乃日”为主打节目的草原音乐会精彩不断,伴随着阵阵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队员们载歌载舞,周围的牧民纷纷自发涌入,让草原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加快“鄂尔多斯乃日”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推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打造地方独有的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阵地,创造性开发、创新性地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一场场“村排”、一场场“村晚”、一场场消夏文艺晚会……当前的鄂托克旗,多彩文化繁荣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为群众快乐的源泉、产业发展的动力、乡村振兴的抓手,呈现出一派活力满满、热气腾腾、其乐融融的气象。
文化惠民暖人心
今年夏天,每逢夜幕降临,“文明实践我行动·文化惠民暖人心”鄂托克旗百日消夏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便会准时开场。活动主要以各类群众文化、公益惠民演出以及文旅惠民夜市为载体,全方位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旨在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地方夜间经济的发展。
在乌兰镇分会场,西鄂尔文化主题公园彩灯荧绕、绿树环绕、人来人往,悠扬的曲调声和群众的贺彩声此起彼伏。会场旁边,“畅游可爱鄂托克品味美好生活”文旅惠民夜市的各种小吃摊前,前来品尝美食的市民及游客络绎不绝。“不仅能看到精彩的节目,还能品尝到各种美食,感觉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市民滕先宁说。
在蒙西镇分会场,二人台、小品、民间小调等17个风格迥异、独特别致的节目轮番上演。农牧民演员纷纷用嘹亮的歌声表达心中的喜悦,用动人的舞姿展示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充分展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主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党的政策好了,我们的心情也就舒畅了。想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把地方的乡土风情都给大家唱出来。”表演者李殿光说。
据鄂托克旗文旅局局长额定达来介绍,举办“文明实践我行动·文化惠民暖人心”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将文化演出与夜间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夜间消费市场的活力,带动和促进就业,还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截至目前,鄂托克旗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22场,开展百日消夏广场文化系列活动65场,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推广活动63场。
“乃日”歌声传四方
群众文化的发展,既在代代守护,也在与时俱进。
阿尔巴斯苏木巴音陶勒盖嘎查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保留蒙古族原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这里拥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被誉为乃日文化之乡。
走进乃日文化传承人、草原蓝色乐队创始人那音太家,三弦、四胡、马头琴等传统乐器的合奏声经久不绝。推开房门,那音太正在辅导当地牧民演员表演鄂尔多斯乃日。“那音太老师刚成立乐队时,整个乐队只有三五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个人。前段时间去广西桂林参加演出,我也在现场,我们的演出非常成功,获得了全场各民族代表队的掌声,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很骄傲、很自豪。”队员阿尔宾格希格作为乐队的第一批队员,谈起乃日,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据了解,“乃日”汉语译为聚会,基本形式就是或多或少的牧民相聚一堂,带上笛子、三弦等各种民间乐器,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据相关文献记载,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近年来,鄂托克旗深入挖掘鄂尔多斯“乃日”这一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以乃日文化为基础,集文化保护、传承教学、创作表演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鄂尔多斯乃日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共培育“乃日”文化户128家、乐队182支、牧民演员2000多名,年演出量达1000余次。
“文化+”多元化发展
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体验感、科技感和参与感。鄂托克旗通过“文化+展示”“文化+互动”等形式,让群众文化多元化创新性地发展。
今年10月底,“景仰鄂托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张正国个人摄影展在鄂托克旗档案馆开展。展览汇集了摄影家张正国的270余幅作品,作品涵盖了鄂托克旗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工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展出期间,吸引了周边1000余名观众及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展。
“这次展出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内容广泛。展览首次采用了数字化大屏幕滚动呈现摄影作品,效果色彩形象逼真,配有立体音效和现场解说,让观众如至身于拍摄现场,场面宏大而震撼!”鄂托克旗档案史志馆馆长严强说。
近年来,鄂托克旗通过打造摄影之城,采取“摄影+旅游”模式,通过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镜头向世界展示鄂托克草原风光、历史底蕴、人文景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打卡鄂托克旗,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文艺和经济共同开花结果。
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百家争鸣,更需要百花齐放,多元化发展是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鄂托克旗作为文化大旗,草原各族人民在这里孕育了以桃力民为代表的厚重红色文化、以马什亥马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阿尔寨石窟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守着厚实的文化“家底”,鄂托克旗重点突出多元文化建设。依托桃力民红色文化景区、桃力民小学革命遗址,伊盟工委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专线;依托西鄂尔多斯文化主题公园、乌兰湖景观公园、生态植物园以及遍布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不断丰富公园文化内涵,设置各种精神文明宣传标语,让文明新风深入市民心中。
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实施,根植于鄂托克旗的多彩文化持续绽放缤纷色彩。
鄂托克旗文联副主席满都拉认为,多彩的群众文化,不仅给文艺爱好者提供了舞台,还给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闲放松的新文化空间。
“摄影作品展、诗歌大赛、全民阅读活动……当前,群众共建共创的一大批群众性、开放性、公益性文体活动,正成为鄂托克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抓手和群众自娱自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
文旅融合促振兴
在鄂托克草原,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是最盛大的文体盛会。搏克、射箭、赛马等项目应有尽有,精彩绝伦。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六七十岁的老者,都意气风发地热衷于比赛。他们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更是全民健身的参与者。
今年56岁的乌兰镇沙日布日都嘎查牧民斯庆巴雅尔,从爷爷那一辈就开始赛马。现在算上他自己,还有儿子德力格和7岁的孙女,已经是四代人接力成为赛马运动的传承者。
目前,全民运动在鄂托克旗已经蔚然成风,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体育赛事成为了习惯。这些民族韵味十足的传统体育比赛,再加上刺激味蕾的各种美食节和琳琅满目的物资交流会,吸引着众多市民及外地游客,或观看比赛、参展经商,或打卡旅游、品尝美食,既丰富了文化体育生活,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银川游客王钊在观看完2024年那达慕大会开幕式,原本计划当天返程的他,重新规划了一下自己的行程:“现场氛围火热、民俗表演很精彩、周边的特色美食口味独特。想第二天继续留在这里,逛逛夜市,还要到附近的金沙屿景区来一场沙漠游。”
王钊口中说的金沙屿景区位于木凯淖尔镇察汗敖包嘎查,是鄂尔多斯市级文化旅游示范嘎查。这里不仅有风景如画的沙漠绿洲,有受人追捧的重走长征路模拟体验线路,有激情四射的沙漠越野挑战赛,形成了游、行、食、住一体的金色旅游景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过去只能在书中读过这样的美景,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真是太美了!”在金沙屿景区游玩完的王钊在返程时兴奋地说道。近年来,木凯淖尔镇立足实际,培育“红色教育+绿色养殖+金色旅游”为补充的教育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联合体,不断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像金沙屿景区这样的旅游景点在鄂托克旗还有很多,而且各有特色。鄂托克旗结合群众性文体活动具有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特征,推出了一大批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非遗研学旅行线路和“村超”“村晚”等文体旅游线路。
据不完全统计,1-10月份,累鄂托克旗计接待游客51.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5亿元,各地游客“跟着文体活动”来旅游成为主流。
文旅搭台,群众唱戏,产业振兴。如今,鄂托克旗正在创新用好群众性文体活动资源,搭建好互惠互利、共享共建的文旅舞台,以活动兴产、以活动富民、以活动化人,在实践中持续为鄂托克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吴建军、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