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中核集团: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民论坛杂志 2024-10-31 15:28:00

编者按:岁月镌刻荣光,奋斗成就梦想。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资央企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引领科技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就。国资委网站推出“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系列报道,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敬请关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豪迈抒怀。这一“东方巨响”,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核事业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核工业体系,为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核安全之路,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国铸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方面,人民政权接收的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经济和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国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国彻底失败,他们除了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全面封锁外,还在军事上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有的好战分子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核恐吓。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同时更深深懂得,要反对核战争,粉碎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次试验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

核事业初建,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是极其困难的。国内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工业基础,西方国家又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邓稼先率领理论部在一无权威资料、二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开展了大量运算。他们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含辛茹苦、夜以继日地把原子弹的设计轮廓勾勒出来了。正如钱三强所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为了这项科学计划的实现,中国核工业人和全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直勇毅前行,即使在技术封锁、三年困难时期、饥馑袭扰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因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个更为形象的名字——争气弹。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金银滩,美丽的名字背后,是3200多米的海拔、年平均0.4摄氏度的气温和高寒缺氧的环境。这里是当时被选中的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施工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李觉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率领千军万马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们到金银滩后第一件事就是选了一片背风向阳的草地,割去一人高的牧草,支起三顶帐篷。他们支起的不只是帐篷,更是中国原子城的雏形与未来,是中国核事业的光荣与梦想。来自五湖四海默默奉献的众多普通建设者,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栉风沐雨,无怨无悔,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聚合成一个巨大的“反应堆”,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所有的人都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最终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之后,中国核工业人又把目光对准了核潜艇。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革命先烈彭湃之子彭士禄率领团队,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美国、苏联的尖端科技发展新路子,在被封锁的条件下自主研发了“两弹一星”,解决了国民经济中若干重大科技问题,使我国尖端科技在简陋条件下以较短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张爱萍将军深有感触地说,“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核电崛起

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石油危机,一些核能先进国家早已进入核电开发高潮,而我国仍高度依赖化石能源。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因缺电问题突出,工厂“开三停四”成为常态,新办工厂甚至不敢开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实现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核工业也迎来了战略调整。中国核工业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保军转民为核心内容,将改革脱困、核电建设摆到重要而突出的位置,核电产业逐步崛起。

如今,漫步在秦山核电站核反应堆正对面的山麓上,会看到一块刻着“秦山春晓”4个大字的石碑。山峦之上,错落有致的高压铁塔架起粗大的电线,将绿色核电源源不断地汇入华东电网,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着不竭的能源。与秦山核电站一墙之隔,便是绿油油的农田,时有农民穿梭其间劳动,这一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已经持续了30多年。

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历时81个月的建设,1991年12月15日,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中国核电技术重大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秦山核电站就像一支报春曲,奏响了我国核电事业的春天,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

在秦山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国外的傲慢与偏见,也时时刻刻刺激着大家的心。就拿关键设备的焊接技术来说,起初,一家外国企业答应以1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焊接技术手册,然而该企业所在国政府却又提出两个“附加条件”:第一,使用这种焊接技术,必须向该国报备;第二,焊接时,要有该国专家现场监督。为此,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披挂上阵,联合著名焊接专家潘际銮,半年内拿下这项技术,并把省下的10万美元用于各项自主技术攻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秦山核电站共有200多个主辅系统,有设备2.4万台(件)、仪表和控制屏台1.76万台(套)、阀门1.17万只、管线160多公里、电缆1100多公里,每一个零件上都满含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原生基因。凭着不服输、不畏难的劲头,秦山核电站抵御住挑战,从封锁圈中突围,开启了我国铸剑为犁、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纪元。

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的16天后,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协议,标志着中国跨入核电出口国行列。此后,中国陆续研发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压水堆系列技术。核电建设的重大突破,使核科技工业力量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核科技工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带动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核报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核工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新时代的中国核工业以新理念全方位构建新格局,正在实现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跨越发展。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始商业运行。3年过去,“华龙”后续机型的研发稳步推进,中国核电事业正朝着更高目标稳步迈进。图为2023年拍摄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外景。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戈壁荒滩,新时代核工业人践行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庄严承诺。这其中有一群人,带着核电建设的先进经验,在戈壁大漠上开始了新的征程,创造了重大工程的新业绩,书写着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篇章。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研发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核电型号,是几代中国核工业人的梦想。从走上核电研发之路起,“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心里就憋着一股劲:“要建造一座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并管理运营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15年5月7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在福建福清开工。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华龙一号”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实现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在内的411台设备的国产化,并获得700余件专利、120余项软件著作权,实现核电技术与设备的独立自主。在目前批量化建设阶段,“华龙一号”相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6%,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一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发电约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2023年2月,采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两台核电机组正式交付巴方。这是“华龙一号”海外首个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充分展示了“华龙一号”技术的先进性。2024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至此,“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今天,四代核能以其固有安全性高、可持续发展、经济性好等革命性优势向人们展示着核能全新的维度。快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力堆型,能够有效衔接热堆和聚变堆,可使铀资源可利用率提高60倍,资源可利用时间从百年尺度提升到千年尺度,是我国核能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投身快堆研发50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一辈子坚定“快堆是国家需要的”信念,择一事,终一生。2014年12月18日,中国实验快堆首次满功率并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我国全面掌握快堆核心技术。徐銤也引领了一批科技人才进入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研发领域,为核能“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可控核聚变又称“人造太阳”,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中国科学家们数十年艰辛“逐日”,就是盼望中国能点亮核聚变的第一盏灯。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运行纪录,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除了研究千年能源、终极能源,中国核工业人还致力于追求核能的“永续发展”和“永久安全”。在我国绿色铀矿大基地蒙其古尔铀矿生产现场,全数字化的原地浸出采铀工艺正在分秒不停生产着被誉为“核电粮食”的铀。今年,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而为了将高放废物深埋地下,使之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隔离,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走过一条条无名之路,在无人区住过一顶顶帐篷,看过一次次戈壁滩上的星空,用漫长坚持和苦心探索,终于找到了让核能“无后顾之忧”的地方。

从千年到万年,从无限续航到解决后顾之忧,中国核工业人瞄准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立足的不只是中国,还有全世界;铸就的不只是事业,还有精神。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两弹一星”精神这束光,不仅凝结着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家国情怀,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汇聚成一个星河灿烂的未来。中核集团将传承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总结运用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经验,努力实现强核报国梦,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