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刚抵达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动物传染病学课题组的青年教师陈玉就已经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即将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最近,我们正在开展新城疫病毒病原学研究。”陈玉说道。
他即将进入的是农业农村部禽用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依托于江苏唯一一个可以开展动物实验的ABSL-3实验室建设。为了确保安全,部分高致病性的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学研究,以及药物和疫苗研制等工作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这个实验室如何运行?如何助力提升公共卫生安全?记者前往实验室一探究竟。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是人口健康与动物卫生领域开展科研、生产和服务的重要保障条件。”步入实验室所在的建筑,实验室负责人高崧教授告诉记者。
随后,他带记者来到实验室监控室的数字大屏前。“整个实验室的核心区域大约126平方米,分为两套独立的实验系统。”高崧介绍,当工作人员从前厅进入后,分别是第一更衣室、淋浴间、一级缓冲室和第二更衣室、准备间、二级缓冲室、动物室、病毒室。从外到内每一个区域的空气气压逐渐降低,其中病毒室和动物室的压力分别大于-40Pa、-60Pa。
“我们的实验室呈负压状态,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放,确保室内污染空气不外逸,这样病原就不会泄露。”高崧解释,这和新冠疫情期间转运患者的负压救护车原理相同。
当实验人员进入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时,必须穿戴实验室生物安全三级防护装备包括防护内衣、连体防护服、靴套、N95口罩、护目镜、二层防护手套……一层层做好严密防护之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核心区。当他们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动物需要被饲养在负压的动物隔离器内,确保动物实验安全。实验室里所有的废弃物都经过121℃、30分钟的高压灭菌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生物安全。
我们为什么需要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与人,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大的公共卫生系统。数据显示,人类突发、新发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超过七成来源于动物。只有把动物疫病的源头问题控制住了,才能控制人兽共患病。”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刘秀梵曾这样说道,实现“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不单要考虑人类的健康,而且要考虑动物的健康,要把生态环境的健康当成整体来对待。
“由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特殊性,每一个实验室所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种类都需要经过国家认可和行业主管部门批准。”高崧教授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三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这与实验室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团队息息相关。”
多年来,扬州大学的动物医学等专业连续荣膺全国专业排名前列,并有着多项重磅科研成果,这背后也离不开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功劳”。
在这里,刘秀梵院士曾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Ⅶ株),可同时预防鸡群和鹅群中的新城疫。“这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株,打破了我国新城疫疫苗株完全由国外引进的局面,也让养殖户们不再‘谈亚洲鸡瘟色变’。”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团队成员胡顺林告诉记者,从2014年这种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认证以来,家禽的新城疫发病率越来越低了,2022年,在农业农村部调整的陆生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新城疫由原本的一类动物疫病降级为二类动物疫病,在我国的种禽养殖中,新城疫防治已达到净化。
近些年,在我国几乎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新城疫疫情。今年6月在中国工程院成立30周年之际,这一成果入选《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100项工程科技成果。“这几年,我们正在进行鸽群新城疫疫苗的研发工作,团队最新研发的用于鸽群基因Ⅵ型灭活疫苗也已经申请兽医新药审批。正因为国家提早布局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才能更早更快地掌握新城疫在我国的流行规律,建立精准防控体系,保障我国养禽业安全。”胡顺林说,“因为开展新城疫的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
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营的背后,需要更多生物安全人才的支撑。“当前,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推进和重大传染病防控需求的日趋增加,我们成为守护人兽共患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院长王志强告诉记者。
王志强表示,“对普通人来说,兽医是冷门和小众的学科,甚至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兽医干的是‘劁猪骟马’的活儿,很多年轻人会把兽医专业与宠物医生等同。其实,兽医除传统的保障动物健康安全的职责外,还在人兽共患病防控、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兽医人才能否学以致用,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冷门学科”,如何舒展专业张力,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精准发力,科研人员也一直在努力。2022年,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开设了教育部批准特设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兽医公共卫生专业。在本科生教学中,也已经引入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助力国家生物安全专门人才培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