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建设文化强国,让中华文化“一池春水”生机盎然,神州大地升腾“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我们完全有自信、有能力。公共图书馆等文化阵地日益完善、“文旅+百业”生发无限惊喜、“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潮流,“文创产品”持续热销,文明交流互鉴续写“高山流水”佳话等等,这一系列显著成效就是最好的例证。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加快文化强国建设步伐正当其时。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在这个需要创新的领域,我国从来都不缺少优秀的创新作品。穿越千年时空,与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对话,创新就是桥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蝶变为《只此青绿》,在舞台诗剧中“活起来”,在电影中继续“火下去”,在交响乐中碰撞出新的火花,点燃了更多人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创新,立足风貌全新的现代中国,融于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持续发力,创作出更多有生命力的文艺精品,让“文脉”喷涌出“活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花盛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这份向往中不仅有“物质富足”的迫切期待,也有“精神富足”的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正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乐于在同里古镇里摇橹船,感受江南古镇的“烟火气”;喜爱围坐在电视机前,跟着“元宵奇妙夜”畅游;独宠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毫不吝啬表达内心喜爱……只有回应人民所需,文化产品才能收获更多受众。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为人们放松身心提供更广阔空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的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现实土壤和文明环境,绘就了一幅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身处“百花齐放”的文明花园,要想实现国家发展兴盛,必然要大幅提升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要始终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通过“Chinatravel”、“美丽中国”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多种方式,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坚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理念,发挥“一带一路”、进博会等平台作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吸收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以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世界文明发展之路。
新的时代画卷,期待新的描绘。以文执笔,构思更多创新创造的文化作品,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故事,必将绘就出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图景,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艾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