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第一城”这么干|区域观察

第一财经 2024-10-31 21:54:26

今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以6.0%的名义增速,在GDP前十城市中高居第一。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工业投资增长29.7%,在全国主要工业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从昔日“世界工厂”,到2023年蝉联国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双料冠军”,“工业第一城”是怎样炼成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深圳积累了哪些经验?下一步有着怎样的计划?对此,深圳市于10月3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专门介绍。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圳工业是从发展“三来一补”低端制造业起步,经过数十年升级迭代逐步成长起来的。其中,2022年6月提出“20+8”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8个未来产业),今年初又更新推出“20+8”产业集群2.0版,是关键一步。

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肖祖平介绍,近年来,深圳持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今年以来就安排了近10亿元专项资金推动技术改造,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81.6%。深圳还加快制定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行动计划,推进标准升级,提升“深圳女装”“深圳眼镜”“深圳珠宝”等区域品牌影响力。

对于新兴产业,深圳一方面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推动如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等支柱型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抢抓低空经济与空天、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风口产业,推动三个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增加值分别增长28.3%、27.8%和14.1%。

而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深圳结合产业发展成熟度,分别按5至10年、10至15年周期,来推进培育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等未来产业,推动其加快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深圳注重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加快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不断提升数字核心技术的支撑能力。

肖祖平介绍,近年来,深圳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过去两年每年都为2000家左右的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服务。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2家、升级可持续“灯塔工厂”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国家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近百个。

深圳还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规划布局深圳湾、前海湾、福田等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此外,还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极速宽带先锋城市,围绕5G-A引领、算网融合、星空一体,累计建成5G基站8万个,升级5G-A基站超2.3万个;协同部署算力基础设施,建成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深圳开放智算中心(河套)等多个智算中心。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到今年9月底,深圳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6万亿元、增长10.6%,占GDP比重接近45%;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60%。“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肖祖平说。

目前,深圳正抢抓产业“风口”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方面,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医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深圳是科技创新极为活跃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2.48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创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二位。

深圳科技创新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在其中充当绝对主角,成为链接科技与产业的最关键节点。近年来,深圳打造了“6个90%”的创新密码(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涌现出一批极具创新力的企业和产品。近些年,深圳已经以企业为主体累计支持了2000多个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

与此同时,深圳着力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了3个国家级、7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了41个国家级、36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国家级、132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网络逐步完善。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正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和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

而在科技创新的全环节,深圳都注重强化服务支撑和应用推广。包括培育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产业基础再造、首台(套)、创新产品、场景应用等多种路径支持企业创新;在轨道交通、体育场馆等各类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当中,率先应用最新发明的“黑科技”,推动产业政策从“给资金”到“给场景”的转变。

在推动创新的制度供给方面,据深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许云飞介绍,深圳正加快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分领域研究制定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实施方案。

深圳还积极利用经济特区和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优势,通过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以及争取国家赋予深圳更大改革权限,率先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数据要素确权及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便利各种创新要素资源汇集。

今年以来,深圳首次以特区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每年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三年已经累计投入超过150亿元。

在成果产业化方面,深圳已经制定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

在科技金融方面,深圳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引导相关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平台载体方面,近年来,深圳高标准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已初步形成“两湾两足一鹏城”实验室发展格局,各类各级创新载体已经累计达到3900多家。

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目前深圳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已经达到2.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接近700万人。接下来,“我们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完善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服务和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努力打造最好最优的人才生态。”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邵钢表示。

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在不久前公布的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深圳有10家公司上榜,包括5家民营企业(华为、腾讯、比亚迪、顺丰、立讯精密),2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平安、万科)、1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1家央企(中国电子)和1家地方国企(深投控)。深圳的民企上榜数量仅次于北京(6家)。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的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民营经济是深圳经济的基本盘,更是深圳工业的基本盘。近年来,深圳持续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上市公司、独角兽/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做优,从而让深圳经济、深圳工业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今年,深圳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新增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望突破1000家,排名全国第二。截至目前,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分别达1.1万家、2.1万家和2.48万家。

肖祖平说,近年来,深圳始终把支持和服务企业摆在重要位置。对于龙头企业,重点是支持其重大项目建设、关键产品和技术标准的生态构建。目前深圳已组织了全市9000余名干部作为服务专员,实现了全市5万多家“四上”企业全覆盖。

对于创新性强的腰部企业,深圳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等专项行动。例如,先后三批次发布了公共服务、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73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也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城管、水务、机场、能源和地铁等各个领域的场景应用。

对于数量更多的中小企业,深圳则持续建设“深i企”一站式市场主体服务和培育平台,为全市商事主体提供“政策一站通、诉求一键提、业务一窗办、服务一网汇”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帮助这些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累计注册商事主体超过340万。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积极发挥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职能优势,助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军介绍,深圳已出台高标准建设质量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打造一流质量品牌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医疗器械等8条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质量强链工程。

深圳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全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建设深圳市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构建“五位一体”的海外维权工作体系,助力深圳企业“扬帆出海”。今年1-8月,深圳市国内专利授权量达到16.35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0056件,均居全国城市第一。

此外,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圳持续提升商事登记便利度,实施商事登记“跨境办”改革,设立深港跨境委托公证服务窗口,开通港澳投资办企绿色通道。不断丰富“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构建“变更登记一窗通”平台,企业信息变更实现了六部门同步,企业信用修复实现“一口受理、一日办结”。深圳还建立市、区两级全覆盖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营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秩序。

0 阅读:9
猜你喜欢

第一财经

简介:第一财经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旗下的财经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