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最佳实践地,在具体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10月30日,在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大制度理论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向上海人大工作者提问。
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孙运时这样回答他,“中国的人大代表和西方议员不同,人大代表深根在基层,与老百姓的接触最密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好人大代表的桥梁作用,比如我们有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家站点’等,民意是直通的,通过这些制度载体,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是上海城市理念的根基,民主是上海城市价值的核心。”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林彦说,上海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上海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平台,充分听取民意、尊重民意。积极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家站点建设,目前已建立36家基层立法联系点、5700多个“家站点”,全市1.4万余名代表全部编入,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就近找得到人大代表,打造起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活载体、最响亮品牌。
说到代表“家站点”,在人大工作28年的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工委副主任郑海生回忆道,2004年就有一些区探索建立代表联络站。街道不是一级政权组织机关,是上级政权组织的派出机构,不设人民代表大会,那么,闭会期间如何服务保障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些区就开始探索,在街道设立了一个代表的联络机构,而上海正式建立代表联络室是在2010年。“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代表的身影,听得见代表的声音、感受得到代表的作用。”
研讨会上发布了《纪念上海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讲好人大故事》经典案例汇编,这是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与上外各国议会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历经七个月编写而成,其中不仅有“家站点”的故事,亲历者还讲述了上海地方人大历史上的几个精彩瞬间。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是在1979年12月底,人大常委会的牌子是1980年4月1日正式挂出来,我当时作为秘书全程参与了挂牌仪式。”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振贵现场回忆,1980年1月7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人大常委会当时设立了四个专门委员会,“在人大成立专门委员会,我们上海是全国最早的。”
“政府管理的事情繁多,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向人大报告?采用什么方式报告?”孙运时向大家回顾了要情通报制度的出炉过程,“这项制度建立伊始,参加的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后来逐步扩大到专门委员会委员,再后来,又扩大到了人大代表,我们会根据每次通报内容来选择参会的代表,第一类是专业代表,第二类是基层代表,听听老百姓的心声。”孙运时认为,要情通报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得人大常委会职权的行使制度化、可操作化,还蕴含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底色。
上海在推进人大协商民主建设、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讨会上还发布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这一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组长、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赵卫星说,持续推动、深化拓展人大协商,一方面需要立足人大协商的具体实践,不断深化固化人大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协商民主,形成具有上海人大特点、体现人大协商优势的做法和机制。在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通过多元广泛的协商回应人民诉求,在工作方法上更加注重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破解难题,在运行机制上更加注重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把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全过程,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经济社会各方面,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另一方面,要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地方制度层面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加大在完善党的领导机制、探索协商的有效载体、形成协商的闭环机制、加强协商协同配合、营造协商的良好氛围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提升人大协商的质量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