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丨陈志:苏东坡与万州——木枥周溪烟霞远

上游新闻 2024-11-01 07:32:52

苏东坡与万州——木枥周溪烟霞远

文/陈志

一千年前苏东坡对重庆万州的凝望与书写,注定让这片灵秀的山水青史留名。

1059年深秋,24岁的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携家眷,从眉山出发,乘船沿长江一路东下前往汴京开封,施展兼济天下的一腔抱负。“三苏”一边欣赏美景,寄情于山水之间,一边诗词唱和,全程松弛感拉满。

船到万州武宁县(今万州区武陵镇)地界,只见一山拔地而起,犹如一个高高隆起的巨型木马槽。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其他山峰均随着滚滚洪流漂走或坍塌消失,唯有这“木马槽”屹立不动。古人称马槽为“枥”,因此叫它木枥山。

木枥山临江一面绝壁凌空,十分险峻,侧面有羊肠小道弯曲而上,地形奇特的木枥山、山上飞檐翘角的建筑自然吸引了“三苏”的目光,抬头仰望,感叹不已。木船前行数里到了武宁县城,“三苏”携家眷登岸憩息,听当地人讲到木枥山,才知晓这座山原来是许旌阳羽化登仙之所。人们将许旌阳的旧宅作观,称为木枥观。苏东坡与父亲遂以《过木枥观》为题各自赋诗一首。老苏特意在诗前加了一段话:“许精(旌)阳得道之所,舟人不以相告。即过武宁县,乃得其事。县人云:许精(旌)阳棺椁犹在山上。”这段诗引把未及登山拜谒的遗憾表露无遗。隔着近千年的岁月,我们依然可以设想当时的场景——听完当地人的介绍,老苏一拍大腿:“哎呀!要是我们早点知晓,上山去看看,那该多好呀!”

“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苏洵的《过木枥观》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而苏东坡的诗在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上似乎更胜一筹:

石壁高千尺,微踪远欲无。

飞檐如剑寺,古柏似仙都。

许子尝高遁,行舟悔不迂。

斩蛟闻猛烈,提剑想崎岖。

寂寞棺犹在,修崇世已愚。

隐居人不识,化去俗争吁。

洞府烟霞远,人间爪发枯。

飘飘乘倒景,谁复顾遗躯。

高耸的石壁仿佛直插云霄,微小的踪迹几乎难以察觉。寺庙的飞檐有如剑门山寺,古老的柏树仿佛仙境中的景象。许旌阳曾经在这里隐居,我乘舟经过时后悔没有绕道上去看看。传说许旌阳曾经斩杀蛟龙,我提剑想象那崎岖的山路。寂寞的棺材还在那里,世俗的崇拜已经变得愚蠢。隐居的人不被人们理解,飞天成仙后却争相议论。洞府的烟霞远在天边,人间的生命已经枯萎。我仿佛飘飘欲仙,谁还会顾及这具凡胎俗骨。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的质疑。“洞府烟霞远,人间爪发枯。”年轻的苏东坡发出了自然永恒而人生苦短的浩叹。由此可见,其《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在《过木枥观》中已初露端倪。

苏氏父子带着“行舟悔不迂”的遗憾离开了武宁。32年后的1091年春,在杭州知州任上的苏东坡,不意间读到袁郊的《甘泽谣·圆观》,嫌它“烦冗”,忍不住手痒将其改写成《僧圆泽传》。这年三月,苏东坡被召入京,便将这篇文章用他丰腴舒展的笔墨书写后送给杭州的朋友。苏东坡用此文与万州再续前缘,让彼时万州下辖的另一县——南浦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僧圆泽传》还讲述了一个1200多年前发生在万州的奇幻故事。

话说唐朝有一个公子哥叫李源,因为担任光禄卿的父亲死于安史之乱,他看透了世态炎凉,发誓不做官、不结婚、不吃肉,就住在洛阳原来的自己家、后来的惠林寺里。寺里有个和尚叫圆泽,通晓音律,与李源性情相投,成了知己,两人经常促膝谈心。

一天,他俩相约前往巴蜀,同游青城山和峨眉山。圆泽主张走陆路,经长安去四川。李源却想走水路,从荆州沿三峡溯江而上。圆泽拗不过他,感叹道:“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决定一起走水路。

到了南浦一个叫周溪(今万州区小周镇、大周镇一带)的地方,船刚一靠岸,看到一位穿着锦缎背心的孕妇在河边背着瓦罐汲水,圆泽就流泪了。他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是什么原因,圆泽说:“这个妇人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了,请你用符咒帮我去投生。三天以后,在王家人给婴儿洗澡时,希望你来看我,我以一笑为凭信。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你到杭州的天竺寺外面来找我,我一定来与你相见。”

李源既悲伤又后悔,就为圆泽洗澡、更衣。当晚,圆泽圆寂,妇人也生了。三天后,李源去王家,果然看到婴儿对他微笑。李源就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妇人,王家出钱把圆泽安葬了。李源再也无心游览,返回洛阳。圆泽的徒弟告诉他,师父早已留下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按照约定,赶到杭州天竺寺寻找圆泽,听到寺庙外一个牧童拍着牛角在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知道是圆泽,问他:“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可惜我俗缘未了,不能和你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将来还有再见面的日子。”然后,牧童骑着牛边走边唱:“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掉头回南浦了。又过了两年,朝廷授予李源谏议大夫,他未就任就死于寺中,享年八十。

“三生”是指前生、今生、来生。经由才高八斗、名满天下的苏东坡改写传扬,这个连接洛阳、万州与杭州的“三生石”故事便迅速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文化经典。后来,有关三生石的传说逐步演变,由前世因缘引申到前世姻缘,进而衍生出“三生有幸”“缘定三生”等成语。18世纪中叶,三生石的故事赋予了曹雪芹以灵感,他以“三生石”畔开始的因缘故事为线索,创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一篇《僧圆泽传》,讲出三生三世;一尊三生灵石,穿越百代沧桑。

作为故事的承载物,杭州三生石至今犹存。那么,故事发生地万州,历史上是否有三生石呢?答案是肯定的。遍查文献,杭州三生石至明代才有记录,而万州三生石早在宋代即有记载。据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圣业院碑:碑在苏溪(即周溪),大江之滨,三生石旁。”清代诗人阮琳《登太白岩》诗中有“三生石上证前因,倾铅炼汞话半榻”之句,证明迟至阮琳生活的清末万州三生石还屹立在周溪之畔。然而杭州天竺寺三生石因乾隆皇帝的题诗加持而闻名天下,而万州三生石却已消失于岁月的长河中。

木枥与周溪,相距不过约75公里。一山一溪,弥漫着缥缈的烟霞;一诗一文,彰显着苏东坡对万州的垂青;一道一佛,蕴藏着苏东坡的人生密码。正因为他将儒家的提得起、道家的放得下、佛家的看得开融会贯通,才让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的赤子之心,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千古第一文人”。

白云苍狗,时光飞逝。苏东坡行舟仰望的木枥观早已湮灭,但木枥山依然郁郁葱葱、仙气氤氲。而隔空凝望的万州三生石重现于平湖之畔,已成为了三峡平湖旅游区的爆款景点。不由你不信,穿越千年而来的“苏东坡”化身金牌导游,正在三生石旁讲述“三生有幸,平湖万州”的动人故事呢。

作者简介:陈志,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图片由万州区武陵镇政府提供

0 阅读:1

上游新闻

简介: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