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中真有头铁,跟我较真,说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这么关心教育事业?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读书,并每月提供60斤小麦(膳食补贴)?不可能吧?那个年代如果有这么好的政策,应该人人去读书啊,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文盲呢?解释解释? 我在《台湾大舅》系列中,提及了大舅当年从徐州私立初中考入邳县县中简师班(现邳州运河师范学校的前身),免费食宿,学校提供每人每月60斤的小麦。 此为事实,有大舅的日记为证。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虽然是极其反动,腐败透顶的,但为了维护其日薄西山的统治,也制定了一些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对师范生有一些特殊的照顾,毕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要知道,解放前,农村孩子想考入大学、师范类学校,不是那么容易的,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私塾、小学等教育。 比如我大舅6岁开蒙,读了12年,辗转多个学校,才考上的县简中师范班,不是谁想考就能考的,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培养时间。 大舅考入县简中师范之前的10年间,主要精力在读书,家里少了一个人劳动,他读书的费用也要耗费一个人的辛勤劳作,里外折算下来,等于2个人的劳动成果没有了,试问,什么样的家庭可以承担如此的持续开销? 所以,当年的农村家庭的小伙子,想读书出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一般家庭供不起; 我的姥爷老娘也是下了很大决心,才供他读了十几年,让他有资格、有能力报考县简师、并取得成功。 当时的县简中师范,大概相当于徐州师范之类,而解放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考上大学,不要学费、住宿费不说,国家给的生活补贴、助学金,也是绰绰有余的。这是国家的好政策,延续了好多年。 记得当年桃花表姐在西安读大学,粮票吃不完,还每个月朝家里寄5斤;我90年代读大学时,公费生也还有伙食补贴的。 现在各个学校的贫困生,如果有生活困难,也有正当途径申请各种补助的,以确保其受教育的权利。 我写大舅的这段经历,绝不是要歌颂民国政府,说现在的教育不如解放前,而是真实描述这段经历。 普罗的教育,是社会的良心;对教育的补贴,是每个政府责任,因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们早已实行了全民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旧社会所万不能及的。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重视教育,补贴教育,才能让国民素质不断提升,让我们的国家行稳致远,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大家说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