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尹星云)10月31日,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新作《华沙旋律》举办媒体见面会,导演张彤,主演张可盈、杜子俊现场亮相。
冯远征:希望在小剧场培养人才
《华沙旋律》由俄罗斯剧作家列奥尼德·佐林创作,酿酒专业的俄罗斯男孩和学习声乐的波兰女孩相遇、相爱,又被迫分开,十年后和二十年后,二人两次相遇,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各自的人生道路,终生再无交集。该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演。
“我觉得这不只是个爱情故事。”青年导演张彤介绍道。主创们相信,当一部作品指向人性与命运的内核时,能够与当下观众产生连接,从而击中内心,“希望观众走进剧场,与剧中人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爱情的真谛。”
如何向中国观众呈现一部俄罗斯的作品?张彤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此次她以导演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了重新翻译修订。这种翻译没有刻意去实现本土化,而是力图展现作品的原貌,“我觉得原文中作者的表达更直白,我希望翻译出的语言更接近作者的风格,去掉情绪的表达后能够更现实、更有力量。”作品中,大量的时代背景都通过对话来实现,张彤的修订使得台词背后的“潜台词”更加丰富和明确,观众能够直接通过演员的对话,感受到人物的过往经历,捕捉到人物性格和态度。
北京人艺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两个人的话剧”,同样只有两个演员的《华沙旋律》也使得观众对该剧的表演充满期待。此次张可盈、杜子俊两位青年演员出演一对难成眷属的有情人,要表现二十年跨度的人物状态,这对于他们的演技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有益的历练。
正如本剧艺术指导、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所说,北京人艺“希望在小剧场培养人才”。“其实变化不取决于外部状态,而是从心态上的变化。”两位演员在表演中,将着力塑造出人物所处的不同阶段对于自我和对于世界的不同理解。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表现出背后的生活经历。同时,配合演员表演,该剧在舞台呈现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一向擅长大剧场、大制作的舞美设计常疆此次出手小剧场剧目设计。据他透露,这部作品上演的时候,观众走进剧场,每天将看到不一样的舞台。这使得大家对本剧的期待会再上一个台阶。
张可盈:探索角色的过程也是探索自己的过程
记者注意到,这是张可盈首次尝试小剧场话剧,对于出演过人艺经典之作《原野》的她而言,还是会有所挑战,“小剧场话剧与大剧场话剧及影视剧在表演上的分寸感是有微妙差别的,再加上这次只有两个人在台上表演,跟搭档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两个人物的情感跨度达几十年之久,一颦一笑间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我觉得我们之间要充分理解对方,建立非常深厚的感情,才会有更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张可盈告诉记者。
两个小时的《华沙旋律》仅由两位演员来呈现,无疑对体力是一个考验,“说实话,有了《原野》的历练之后,我的成长更快了,相比来说,在这部戏面前,体力已经不是最大的挑战了。”她表示。
这部作品是首次在北京人艺舞台进行呈现,对于演员来说,没有可以借鉴之处,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难度可想而知,“人物小传等细致的案头工作当然必不可少,此外,导演经常要求我们要‘放空自己’,去大胆尝试,我们在很多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练习中逐渐打开了自己,在探索角色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探索自己的过程,这些对我帮助都非常大。”
谈到塑造外国角色,张可盈表示,并不是要刻意去模仿外国人说话,而是应更多从内在的情感、性格去靠近人物,“人性有很多共通之处,站在人物的处境去理解她的一切经历之后,表演就自然流露出来了,不需要刻意去修饰。”
在该剧的创排过程中,新的阻碍一直在伴随着演员与导演,“创作过程与平时不一样,自己觉得积攒了很多经验,但在这儿都要清零重新开始,这一过程当然痛苦,但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每一个角色的塑造过程都是全新的,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张可盈感慨道。
冯远征也表达了对作品上演的期待:“我们希望在小剧场上演一些有分量的戏,让剧目更加多样化。这部戏是爱情,又不简单是爱情,它跨越了时间和历史,同时也希望剧中的爱情可以跨越时空,打动当下的观众。”
“选择创排这部剧有三个原因:致敬经典、探索创新、培养新人。”北京人艺副院长张鹏介绍了作品上演的意义。
据悉,该剧将于11月21日登上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