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晚年谈到孙立人,直言:卖主求荣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谈鹿欣声 2024-10-14 16:29:01

早年间,蒋介石十分看重杜聿明,他在抗战期间屡立战功,可惜在解放战争中,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之后经历了十年的改造。特赦过后,杜聿明踊跃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大业,奉献甚多,功绩斐然。

然而,杜聿明在论及孙立人时,曾流露诸多不满之意。两人之间的纠葛与恩怨,需追溯至往昔的战役岁月。

说起孙立人,他有个“丛林之狐”的称号, 曾经在抗战中歼灭了3万多名日军,成为抗日名将,值得让人尊敬。然而,1955 年,他被蒋介石视为叛徒,随之遭到软禁。事实上,长久以来,老蒋一直不愿对他委以重任,缘由在于孙立人与马歇尔的关系。

年轻时的孙立人出类拔萃,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赴美深造,起初,他满心期盼能成为一名工程师。

刚开始,孙立人并不想回国,因为当时国内动荡不安,他所学的专业在国内又很难就业,所以他便留在美国的一家公司工作,却没想到公司里严重的排外,让孙立人尝到了被人孤立的滋味。

后来他想明白了,就算是留在这里也不会有多少机会,于是他放弃了多年所学,决定当一名军人,为国家出力。

孙立人的家境优越,他又在北洋政府的保送下,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与马歇尔兴趣相投成为了朋友。

正因为他与美军的关系,回国后,他并没有得到老蒋的重用,仅仅是给他安排了在军校当教职的工作。淞沪会战之际,孙立人凭借其超凡的军事才华,初露锋芒,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令人瞩目。

当时,孙立人发觉苏州河河湾利于渡河,遂凭借附近棉纱厂等坚固建筑构筑防御工事,下令部队待日军入火力网时开火并反冲锋,成功歼灭过河之敌。

1941年,日军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上未能取得预期的快速胜利,同时受到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成功的鼓舞,日军的扩张野心进一步膨胀。

日军不再满足于仅仅控制东南亚,而是开始觊觎整个太平洋地区,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和对资源的迫切需求,日军需要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和压力,面对在我国战场上的僵局,日本决定采取新的军事行动,开辟太平洋战场,以期改变战争的态势。

在那个时期,日本面临着两个主要的扩张方向:一是“北上”战略,目的是攻击苏联,与德国协同作战,形成对苏联的双重威胁,以期征服苏联;二是“南下”战略,即向东南亚地区扩张,挑战那里的英美殖民势力。

经过审慎权衡,日本选定“南下”战略,决定进击东南亚地区,此决策契合其长久以来欲统一东南亚的愿景。在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中,日本军方经常提及“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这表明了他们对东南亚地区的野心和意图。

日本在早期的军事规划中,已经将太平洋战争纳入了考虑范围,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迅速击败法国,英国成为欧洲唯一仍在抵抗的国家。

德国的胜利既鼓舞了日本,又加快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进程,虽明知与美有实力差距,日本仍不舍对资源丰饶的太平洋地区控制权的觊觎。

日本放弃“北进”战略的决定,部分原因是1939年在诺门坎发生的一场冲突。在这场与苏联军队的战斗中,日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这让他们认识到苏联军队的强大实力和本土作战的优势,使得日本难以与之正面对抗。因此,日本决定转向“南进”政策,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地区。

与此同时,日本认为太平洋上的英美军队相对容易对付。日本采取了双重策略: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迷惑美国,另一方面则秘密准备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基地发动突袭。

尽管日本意识到自己与美军之间存在一定的实力差距,但他们认为自己与美军的差距并不悬殊,因此决定采取进攻行动。

再者,美军因远离本土投入作战,其战斗力或许会遭到削减。日本认为他们并不打算完全控制整个太平洋,而只是希望获得部分控制权。

日本觉得此种有限的控制权于美国而言或许无足轻重,美国兴许不会由此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然而,日本误判了美国的立场,美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感到极度愤怒。

为了彻底粉碎日本的扩张野心,美国决定全面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美国在战争初期未能抢占先机,遭受了日本的严重打击,但美国迅速调整战略,最终成功扭转了战局。

在同一时期,我国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目的是打破日军企图封锁我国的计划。杜聿明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承担了领导远征军的职责,孙立人与杜聿明之间的分歧,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

当时,远征军抵达印度不久,就接到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的紧急救援请求。由于英军是我们的盟友,且他们驻守的要塞对我军的补给线至关重要,蒋介石慷慨地命令杜聿明和孙立人前去救援。

孙立人迅速制定了救援计划,并要求英军与他协同作战,在危急时刻,英军不再轻视我军,只要有人能救他们,他们愿意接受任何条件。在孙立人的指挥下,英军与我军密切配合,制造了相当大的声势,使日军误以为有大量援军到来。

日军的攻势因犹豫而减缓,英军抓住机会逃出包围圈,如果英军在逃脱后能继续拖住日军,或许有机会消灭敌军,但英军逃出后迅速撤离,留下孙立人独自对抗日军。

日军察觉受骗后,满腔怒火竟转向了国军。由于装备和人数上的劣势,国军迅速败退。补给线遭切断,蒋介石怒不可遏,决然下令让远征军穿越野人山回归国内。

野人山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毒虫和毒草随处可见,危险重重,孙立人担心,如果部队选择穿越野人山回国,损失将会非常严重,他建议带领部队前往印度,与英美军队联合重整。

然而,杜聿明未予认同,坚决遵循蒋介石之令回国,他觉得,既然远征军当下难有进展,就应回国作战,而且国内形势严峻,已经无力支援他国。

孙立人倾向于在国外寻求新的战局发展,而不是冒着巨大牺牲回国,两人都坚信自己的策略是最佳选择,并且都不愿意退让。

这场争论的结果是,杜聿明遵循蒋介石的命令,带领部队穿越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野人山,踏上了回国的艰难旅程;而孙立人则带领着剩余的部队前往印度,希望能够在那里与盟军力量汇合,为未来的反攻做准备。

孙立人对于野人山的险恶早有预见,他知道那里是一个连阳光都难以穿透的茂密森林,不幸的是,他的担忧成为了现实。

杜聿明在穿越这片原始森林时,遭遇了重重困难和挑战,部队不得不面对极端的自然环境和潜在的野生危险,尽管他们最终成功穿越了野人山,但这一过程无疑给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孙立人前往印度的途中,他成功地集结了许多被打散的友军部队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的部队几乎没有遭受损失,被安全地带到了印度。

这种鲜明的对比对杜聿明的声誉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由于杜聿明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行事,这也使得蒋介石受到了外界的批评。

此后,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孙立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并不擅长,他很少主动去维护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孙立人的很多做法,都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不满。

他在援助英国的行动中,被一些人认为是背叛了祖国,毕竟,当时中国自身也在遭受苦难,而他却带领着精锐部队去支援另一个国家。

杜聿明斥责孙立人为小人,痛批其为谋取个人私利而背叛国家,正因这件事。

再加上孙立人与美国的合作相当密切,后来美国甚至希望他能放弃蒋介石,这使得蒋对他非常不满。回想在抗战期间,孙立人全心全意投入战斗,但仅仅因为这一件事,杜聿明就将孙立人指责为背叛主子的“小人”,是否有些过于苛责。

1 阅读:221
谈鹿欣声

谈鹿欣声

所谓温柔,不过是看用在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