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祥:被批天皇制度歧视女性,日本人破防了

观察者网 2024-11-03 14:22:47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姚锦祥]

“这极其令人遗憾的,我们已向委员会提出强烈抗议并要求删除相关表述。”10月3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召开记者会时,严正抗议联合国近期涉及到日本的一份报告。

事情起因于10月29日,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审查日本的妇女政策,其中日本皇位继承制度成为讨论焦点。委员会认为,现行《皇室典范》规定皇位只能由男性继承,这与国际人权公约相悖,并敦促日本进行必要的制度改革。

于是就有了开头林芳正的那一番话。日本政府对此表示强烈抗议,认为这一提案不仅侵犯了其文化和传统,更是对内政的干涉。

事实上,日本社会女性地位低、女性在社会和家庭婚姻中遭遇歧视,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此前对日本皇室继承问题也一直有争议,未来围绕这一议题的争议会如何发展,日本皇室制度会发生变化吗,日本会再次出现一位“女天皇”吗?

日本皇室制度如何转向“保守化”?

日本的皇室制度历史悠久,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标志着日本国的开端。后世在谈及日本天皇制时,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万世一系”。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皇室或贵族传统中并不常见,不仅强调血统上的连续性,更是民族认同、历史传承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根基。

神武天皇

虽然在二战之后,日本在和平宪法下重新审视天皇角色,建立起所谓“象征天皇制”,其政治权力受到限制,但天皇仍是国家团结的象征,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依然显著。

而作为皇室制度的核心,“如何继承”又成为了重中之重。事实上,基于父权和男权的传统文化,日本是以男性天皇为绝对主流。但有意思的是,日本在制度上并未做出明确限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数位女性天皇,如推古天皇、持统天皇、明正天皇、后樱町天皇等等。

实际上,古代日本并不排斥在无合适男性继任者的情况下,由女性皇族担任天皇,但她们上任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防止皇位空置,因而女天皇又有中天皇(中继天皇)的别称,强调其即位只是“临时性安排”。

后樱町天皇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明治维新之后,在1889年的旧皇室典范之中,第一条就明文纳入了男性继承的规定。这一规定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担忧女天皇治下可能出现“外戚干政”的潜在风险;二是明治体制之下为了重新确立天皇的权威,需要依托男性继承制来确保其正统性与稳定性;三是当时可选择的男性皇位继承者十分充裕,并未出现继承危机。因此,确立男性继承制可谓是水到渠成,也符合那个时代的政治需求。

二战结束之后,1947年日本在新宪法的要求之下重新制定了《皇室典范》,但仍然没有修改继承制度,皇位依然要由男性继承。实际上,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虽然对许多社会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关于皇位继承的议题相对敏感。由于缺乏广泛的政治共识,改变这一法律并未成为优先事项。更何况,法律的修改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和广泛的讨论,许多政治力量倾向于维持现状,以确保日本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日本皇室制度的危机与改革诉求

战后,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日本皇位继承制度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1964年宪法调查会的讨论当中,较为丰富和详实地讨论了“女帝”的可行性,并给出了调整这一制度的四大理由:一是日本历史上已有女帝的先例,且从外国的例子来看,无法找到不应承认女帝的理由。二是虽然男系皇位继承者断绝的极端情况不一定会发生,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三是从两性平等的原则来看,应当承认女帝的存在。四是目前天皇的权力仅限于形式和礼仪行为,因此不能认为女性不具备天皇的“适格性”,实际上《皇室典范》也规定女性可以担任摄政。此外,当时甚至提出“对于是否承认女帝制度,只需在《皇室典范》中明确,而不必在宪法中专门规定”。

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设立女性天皇的迫切性尚不突出,且许多人认为继承制度乃是皇室的“根本制度”,不能仅仅修改《皇室典范》,而需要在宪法层面进行明确,这就牵扯到更为复杂的修宪问题,导致这一讨论并未持续下去。

2 阅读: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