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广州“知蛛侠”,在校园里发现新物种

羊城派 2024-11-03 17:41:24

王苇杭出生在云南大理,那是一座以“苍山洱海”等自然风光闻名的城市。小时候,王苇杭很喜欢观察螃蟹,因为他认为这种有多条腿的爬行生物外表“很酷”。

高中时王苇杭一家搬到广州生活,广州扼守珠江口,处在鸟类迁徙的交通要道之中,得天独厚的“观鸟文化”吸引了热爱自然的王苇杭。

高中毕业时的暑假,王苇杭相约好朋友们一起去韶关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观鸟,在景区内部的溪谷栈道徒步时,王苇杭发现跳蚤与跳蛛也会时不时出没在栏杆上,这时候他开始对栏杆产生了一些兴趣。

“栏杆是一个特别好的研究生态圈落的地方,首先对于昆虫来说,栏杆存在遮挡,栏杆顶层位置能帮助昆虫避光、遮风挡雨,同时栏杆中部又有很多缝隙角落,可以做为昆虫们的天然巢穴,或者称作‘临时之家’,在这个‘家’里,昆虫们非常安全,不怕日晒雨淋。昆虫们很喜欢这种有高低差的地方,城市里大面积的灌木丛相对比较稀少,而长长的栏杆此时就可以作为一种昆虫栖息地的‘平替’。”王苇杭说。

2016年,怀揣着对自然的热爱,王苇杭选择来到位于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读生态学。王苇杭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手机与微距镜头在栏杆与灌木丛等环境里寻找跳蛛的身影。

他最喜欢的是去学校校医院旁的栏杆观察跳蛛,因为这里周围植被不多且栏杆覆盖面积最广,平均每两天就会来这里观察一次。他在学校里共寻找到40多种跳蛛,其中有一半的种类都是在校医院旁的栏杆上发现的。

可惜由于身边较少同学对跳蛛感兴趣,他不知道能够与谁分享这种喜悦,也总是在校园里“拍遍栏杆无人问”。

2004年王苇杭刚上小学,在报刊亭上接触到了刚刚创刊的科普杂志《博物》。王苇杭家中现在还留存着《博物》最早的几期刊物,其中有一期的主题就是介绍各种蜘蛛。王苇杭认为,“也许那算是我儿童时期的蜘蛛启蒙,很多时候大家的恐惧来源于未知,虽然很多人看到蜘蛛会有生理性的恐惧,但可能因为我小时候看了那一期杂志,了解了不同蜘蛛的习性特征,我知道了蜘蛛其实很胆小,起码比人类胆小。”

王苇杭表示,“可能因为跳蛛和螃蟹长得比较像,所以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跳蛛。跳蛛对人类没有威胁,不会咬人,同时在室内可以捕捉蚊虫,所以家中如果发现有跳蛛也尽量不要伤害它们。”

2017年,王苇杭在华农校园的“树木园”里发现了一种外型可爱的小跳蛛,由于之前没有见过,他便采集了标本。带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王苇杭北上去河北攻读蜘蛛分类和演化方向的研究生,在将之前采集的跳蛛标本进行解剖与多次鉴定后,才确定了这个在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内发现的小跳蛛,应该是未被记录的新品种。

由于从小最喜欢看科普读物《博物》,王苇杭便给新发现的跳蛛命名“博物东蛛”。王苇杭与另外两位朋友林业杰、阮晓楠共同完成了一篇关于此物种的文章。

2024年暑假,“博物东蛛”正式在杂志《博物》上首发,这让他更加坚定尊崇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冷门基础研究工作。

“在我读研专攻蜘蛛的分类与演化时,也遇到过很多困惑,比如研究结果与推测间的巨大出入、繁杂的电脑跑数据过程,都曾让我迷茫,而能让我坚持下来完成这项研究的原因,大抵就是真的喜欢蜘蛛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吧。”

“有句话说得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文、图|记者贺全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