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2是工业垃圾?它真正取代了“五对轮”
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T-72主战坦克就一直被世人所误解,甚至长期被作为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直接对手来评判。那么,这款备受争议的苏联主战坦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实际上,在T-64正式列装以前,有一个独特的现象:T-62主战坦克与T-10M重型坦克一直是并行服役的。而原因很简单:T-62并不具备全面取代重型坦克的能力。
作为在T-54B底盘基础上开发的一个应急型号,T-62本质上可视为“在拉长的一代坦克车体上大改的火力加强型号”。而T-62包括首上装甲在内的正面防护,也基本维持在了T-54/55的水平上。这导致其难以胜任T-10M重型坦克所承担的攻坚突破任务。
T-64诞生以后,划时代的复合装甲使主战坦克的防护力,特别是抗破(化学能弹药)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正是从T-64开始,主战坦克的防护力才真正达到并超越了以往的重型坦克。
而从T-64A开始,由于更换了大口径的2A26型125毫米坦克炮,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攻坚破坏能力,也基本达到T-10M重型坦克(122毫米坦克炮)的水平。T-64主战坦克真正将“中等体量主战坦克”与重型坦克的功能实现合并。
按理说,T-64的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但它却并非是冷战时代的T-34。由于制造复杂、生产成本过高且长期被可靠性问题所困扰,导致苏联不得不另外开发一款便于生产且性能可靠的主战坦克。于是,T-72诞生了。
另一方面,由于苏联战后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二代坦克(T-62属于一代大改,T-64又直接干到了二代半甚至准三代的水准)。进入1970年代后,面对北约的各式反坦克武器,苏军不仅需要替换掉老旧的T-54/55,还要逐步取代T-62。
由于替换基数过大,全面换装第三代主战坦克并非易事。虽然T-64的可靠性逐渐稳定,但对于生产复杂、成本过高的T-64B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T-64与T-72组团,才能将数以万计的老旧T-54/55/62替换下来。
从具体分工来看,T-64实际取代的是苏军各独立重型坦克团中的T-10M与一线坦克师中的T-62;而T-72替换的则是二线坦克师、摩步师属坦克团以及华约兄弟国家手中海量装备的T-54/55。
这就意味着,进入1980年代后,西方虽然已经研发出豹2等先进主战坦克,但北约装甲部队的主体依旧是豹1、M60等二代坦克。而他们面对的苏军二线坦克师或摩步师,都至少装备着T-72主战坦克。
作为“木桶效应”中的最短板,T-72的定位显然是不低的,更称得上是“五对轮”的合格接班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