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花布见证中非友谊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4 07:32:34

这块孔雀蓝花布代表了中非之间的友谊。如果有机会,我愿再赴非洲。——王淘

本报记者李如意通讯员胡程利

每当看到家里的孔雀蓝花布,王淘总会想起在非洲的点点滴滴。这是正宗的非洲裹裙,是一位非洲孩子送的。王淘收藏在衣柜中最显眼的地方,视若珍宝。

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护士王淘是中国(河北)第19批援刚果(金)医疗队队员,手中这块小小的花布见证了她所经历的中非友谊。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时任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主管护师的王淘看到医院下发的通知,河北省卫健委到期轮换援外医疗队招募队员,她二话没说就交了申请。经过培训,2020年6月她与队友们搭乘专机,赴非洲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刚果(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医疗条件极为艰苦。由于赤道横贯其中北部,炎热的气候为各类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这让每一个队员在出发前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当飞机降落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一刻,所有人还是非常吃惊——陌生的语言、低矮的平房、破旧的面包车、脏乱的卫生环境……一切,远比想象的还要糟糕,这意味着中国医疗队的责任重大。

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王淘和队友们开始了疫情防控、义诊和巡诊等援助工作。在这个医疗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是常态。义诊给了村民稀有的就诊机会,更带给他们生的希望。村民对医疗队的信赖和感激,让她越发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很快,王淘便适应了当地的工作。3个月后,19人的医疗队被分成两支分队。王淘主动申请去更加艰苦的地方,分队9名队员来到刚果(金)第二大城市卢本巴西,那里有大中型中资企业100余家,仅华人就有近1.5万人。

一次义诊中,一位华人女孩因新冠疫情和埃博拉病毒的双重压力,出现精神焦虑。王淘凭借丰富的经验,主动为她疏导情绪。女孩感动地拉着她的手说:“护士姐姐,我们太需要你们了,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在利卡西的村庄,王淘看到当地的孩子没衣服穿,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还送给他们糖果、本和笔。孩子们欢呼着指着她白大褂上绣的五星红旗,用斯瓦希里语大喊“谢谢”。

一天,当地一位母亲用破木板拉着奄奄一息的孩子菲菲(化名)焦急地来到医疗队。紧急会诊后,菲菲被确诊是疟疾,体温超过40度,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可急坏了所有人,捐给受援医院的青蒿素已经用完了,加急申请的药品还在海运的路上。王淘立即向队长申请,把自己的那份青蒿素给这个孩子用,“我太心疼这孩子了,我希望她能活下来,像我的孩子一样健康。”

王淘没日没夜地照顾,几天后孩子终于醒来,慢慢康复了。为了感谢医疗队的救命之恩,菲菲和家人送给王淘一条裙子,是一块孔雀蓝的花布,裹起来就是裙子,当地妇女最高贵的穿搭方式。“我接受了他们的谢意和珍贵的礼物,感动之余更加感受到中非之间淳朴而珍贵的友谊。”王淘说。

援外期间,王淘跟随医疗队参与开展各类义诊近50场,惠及患者2200余人,总行程约15300公里。2021年6月,援非任务到期的她又主动请缨延期回国,协助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完成“春苗行动”。从出发到回国,534天的坚守,王淘凭借自己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突出的个人表现,被刚果(金)妇女儿童部及卫生部授予荣誉证书,并被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授予春苗行动“先进个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她“2021年度援外医疗队优秀队员”荣誉称号。

回到祖国的生活,安静又温暖,可每当拿起菲菲送的非洲裹裙,王淘总在想:菲菲长高了吗?能去上学吗?这份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

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工作至今已开展60多年,一代代队员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不断夯实中非友谊。“如果有机会,我愿再赴非洲。”王淘的目光中充满坚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