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趋势下的教育会向何处发展?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11月3日,第十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同心同行让爱成长”,众多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数字化、少子化时代,未来的教育布局和发展,家庭教育的挑战和启示等议题。
俞敏洪对话梁建章,探讨少子化趋势下的教育发展
“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互联网的普及容易让人沉迷在虚拟世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会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文在致辞中表示,为此,需要加快家庭教育的回归和重构,即家庭教育要回归育人初心、回归家庭本位、回归生活教育、回归政府主导,家校社协同育人,营造不内卷、不焦虑、不躺平的教育新生态,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好的家庭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为孩子提供健康的心理状态。”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吴强在致辞时表示,新东方从2008年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家庭教育论坛,致力于推动中国家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在当下中国人口呈现少子化趋势下,教育应该如何发展?论坛上,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与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进行了圆桌对话。
梁建章对于人口问题关注已久,并在携程集团内部持续推进生育鼓励政策。他提到,生育成本包括财务成本、机会成本等。“想要解决生育下降这个问题,国家应该有所投入,企业和社会也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帮助家庭减少育儿成本。”
俞敏洪表示,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教育资源多于出生人口的状态,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会相对普及,这意味着教育领域的竞争会逐渐弱化。因此,建议教育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天赋和个性,让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能够更好地发展。
拒绝无效内耗,众多教育专家带来分享
日常生活如何塑造立体的人?如何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论坛上,众多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也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为什么会出现无效内耗?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认为,‘我们只有有限的意志,过度使用就会下降。就像肌肉一样,意志会因使用而耗尽’。”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表示,社会竞争加剧、非理性的认知、完美主义是产生内耗的重要原因。他也分享了应对内耗的三个方法,即拒绝完美、保持钝感和积极行动。
针对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彭凯平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首先,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三观和人生选择都和父母密切相连和相适,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情绪管理,让自己活出积极的样子,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其次,要学会延迟反应。此外,还要培养孩子的情感词汇,让他们学会识别和表达情绪,尤其是识别生活中不开心的压力源,并为他们提供有效处理情绪的力量。”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亟须教育思想深度适应与重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赵石屏表示,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价值物化、工具理性等趋势,一定程度上让“育人”缺失了精神内核;教育权威被消解,教育关系冲突加剧。而家庭的教育功能被无限放大,家长力不胜任,家长和孩子必然被卷入普遍的教育焦虑与无助之中。
“家庭教育有很重要的功能是情感支持,是讲‘爱’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既要讲究个性,也要讲究群体关系。教育需要找到更高层次的重建方式。”赵石屏表示。
周成刚对话剑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探讨未来教育
什么是对话式教育?AI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成为一名询问式学习者?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周成刚和剑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资深教育专家RupertWegerif带来了一场全英文的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为家庭教育的探讨注入国际化视野。
“AI是更加支持还是阻碍了教育?其中有什么风险和挑战?”周成刚向RupertWegerif提问。
RupertWegerif表示,他所研究的领域正是如何用电脑进行学习。“现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把AI运用在对话式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可以让电脑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时电脑有效扮演了学习组织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在必要时提供有效信息。”
对于AI的风险,RupertWegerif认为,“目前AI没有自主意识,只是人类能力的一种延伸。人们把一些认知工作外包给AI来做,自身可以更加关注于决策与创新。”
“成为一名询问式的学习者,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RupertWegerif表示,最近几年,各个知识领域对于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需要创新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现在人们普遍焦虑,创新能力能够让学生勇敢拥抱变化、适应变化,拥有和新变化和谐相处的能力。”
新京报记者徐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