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11月1日,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枣香管理站科考中心林区安装的红外相机中发现了一只狍活动的画面,这不仅是保护区首次观察到狍的野生种群记录,也是三门峡生态保护的“成绩”之一。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在全力推进生态强市建设的过程中,三门峡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又有哪些做法?
11月4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淑芳作具体情况介绍。
成效丨优良天数位列全省前3位
优良天数、PM2.5、PM10继续保持“两降一增”,均列全省前3位;
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稳居全省前列;
对23个优先监管地块实施风险管控,将3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1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管理,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越冬白天鹅数量从十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1.6万余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
做法丨顶层设计让“无废城市”建设纵深推进
先后颁布实施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以城乡污水入网、生活垃圾清理、沿岸绿化彩化为重点,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做到“清水入黄”,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速,先后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82个,实现规上企业绿色化改造应改尽改;
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全面推广,全市17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粪污综合处理利用设施;
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火电、煤炭等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强;
“无废城市”建设纵深推进,成功创建12类415个无废细胞。(董蕾赵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