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晓初
今年是布鲁克纳诞辰200周年,过去的一个月里,我再次细细聆听了他的九部交响曲。如同巴赫的作品一样,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也如同对上帝的倾诉,时而神性,时而人性,但始终贯穿着“光辉”的感觉。
布鲁克纳的音乐是圣洁而朴实的——这也引发了对其“同一部交响曲重复写九次”的质疑。但考虑到布鲁克纳的信仰背景,这一切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他的音乐灵感来自多瑙河沿岸的风景,宁静的森林和小村庄,以及时而平静、时而咆哮的河水。他的作品中既有与大自然的融合交流,也有他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安宁。
布鲁克纳于1824年出生在奥地利安斯费尔登,是家中11个孩子中最年长的。父亲是当地乡村教师,兼任教堂管风琴师,因此布鲁克纳自幼接触音乐,尤其是教堂音乐。他学习了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10岁时已担任兼职管风琴师补贴家用。有观点认为,如果布鲁克纳没有选择作曲,可能会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管风琴家。父亲早逝后,母亲在布鲁克纳12岁时将他送到附近的修道院唱诗班,在那里继续学习管风琴。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精力主要倾注在创作和即兴演奏管风琴音乐上,甚至将其置于后来从事的教学工作之上。
40岁之前,布鲁克纳几乎没写过一个音符,当他终于踏上维也纳之旅,决心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时候,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布鲁克纳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坊间流传着各种他的奇闻轶事:据说他操着一口浓重的家乡方言,在维也纳这个国际化都市中显得特立独行;据说他患有数字强迫症,特别喜欢数窗户和台阶……这种强迫症也体现在他的许多乐谱中小节的精确周期编号上——无疑增加了创作难度,但他乐此不疲。
布鲁克纳曾多次向比他年轻很多的女士求婚,这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八卦。据传他曾九次向同一位女士求婚,但每次都遭到拒绝。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追求的信念。
在维也纳生活的18年里,布鲁克纳一直被视为“乡下人”,他没有试图融入维也纳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浓重方言,甚至他的衣着,都使他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这种独来独往的个性,使他能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成为推动交响乐发展的重要人物。从第一交响曲到第九交响曲,布鲁克纳并没有刻意追求突破,他只是默默向上帝传递自己的心声,默默承受命运的嘲弄。
直到60岁时,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才得到世人的肯定。1886年,他被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授予骑士十字勋章。约瑟夫皇帝资助他发布了第三和第八交响曲,并向他发放了艺术家津贴。
布鲁克纳的《c小调第八交响曲》完成于1887年,首演于1892年。这是布鲁克纳笔下最后一部完整的交响曲,是其交响曲作品中最长的一部,雨果·沃尔夫称之为“巨人的创造”。该作乐队规模十分庞大,响亮、饱满而细腻的管弦乐声、不断递进的旋律,以及铜管和打击乐器坚定、庄严的音响效果,共同塑造了这部宏伟壮丽、浩瀚如烟的交响乐作品。
《c小调第八交响曲》延续了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四乐章模式。第一乐章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气质,共三个主题,以庄严的序奏拉开帷幕,弦乐和铜管的齐奏营造出整曲恢弘的基调,随后逐渐演变为弦乐演奏浩浩荡荡的主题,充斥着不安和挣扎,在混沌中成形,最后趋于平和。随着音响力量不断汇集,音乐呈现出富有歌唱性的色彩明亮的众赞歌主题,明朗温暖,在饱满的和声与延绵不断的旋律渐进中推至激动人心的高潮,典型的“布鲁克纳式发展”采用了“布鲁克纳节奏”。然后音乐由圆号、木管奏出节奏鲜明的主题动机,力度逐渐增强。展开部简短,为铜管和木管的模仿对位,再现部并没有在辉煌中结束,而是在悲剧性中收束。
1895年,由于布鲁克纳行走不便,皇帝为他提供了上美景宫附属建筑的一套公寓。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5个月,并潜心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但最终未完成。1896年10月11日,布鲁克纳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根据遗嘱,他被安葬在上奥地利州圣弗洛里安教堂的管风琴下。
瓦格纳曾说:“就我所知,当今之世只有一位作曲家堪与贝多芬并驾齐驱,那就是布鲁克纳。”布鲁克纳之于交响乐,就如同瓦格纳之于歌剧,象征着晚期浪漫派的艺术辉煌。他的音乐是德奥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今,距离布鲁克纳辞世已经过去了百余年,他的音乐已传遍世界,九部交响曲被誉为音乐界的瑰宝,其地位堪比贝多芬的同类作品。他也被后世誉为“古典音乐最重要的创新者之一”。
布鲁克纳的音乐风格深沉、激昂,充满热情,仿佛是上帝赐予人间的礼物,不仅在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地打动了广大听众的心灵。在寻找慰藉和寄托时,许多人会选择聆听布鲁克纳的音乐。他的音乐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天堂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