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刘少伟
非遗工坊陈列的堆绫作品
非遗工坊陈列的堆绫作品
图(1)为根雕技艺传承人正在创作根雕作品
图(2)为师傅们正在制作弯曲盘旋的云香
图(3)为布艺匠人正埋头刺绣
图(4)为剪纸艺人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剪纸
“这些工艺品都是用我们本地产的崖柏雕刻而成,崖柏工艺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材质和工艺,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积淀,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形态千奇百怪,蜿蜒曲直、折叠飘逸,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近日,参加向“新”而行·寻“美”交城主流媒体交城行采访活动的记者走进交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根雕技艺非遗传承人乔振平指着面前接近完工的几件根雕工艺品向来访者介绍。
10月22日,向“新”而行·寻“美”交城主流媒体交城行采访活动启动。两天来,交城县充满前景的在项目建设、农业转型、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精彩瞬间不断呈现在媒体面前,到处都是“新”亮点,而非物质文化蕴含传统文化之美,更是让采访团成员们赞叹不已。
交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是一处用于市级以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活动、传统曲艺等非遗重点项目实物展览、展销的重要场所。来到这里,采访团成员们通过剪纸、刺绣、五香调料、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交城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通过这次参观,我们更加坚信,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山西经济日报的记者刘洁感慨道。
在交城县非遗工坊,采访团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堆绫艺术。三位艺人正在工作室里按照事先画好的设计图纸制作堆绫作品。
“‘交城堆绫’以表现花卉静物人物见长,色彩艳丽、惟妙惟肖,有‘软体浮雕’和‘立体国画’的美誉,2017年,堆绫艺术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交城县堆绫第六代传承人张姣丽颇为自豪地介绍。
交城县大营村自古就有生产“云香”的历史,《交城县志》载:“明清至民国年间,本县居民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婚嫁丧葬、贺子弥月、高堂庆寿,都要焚香祭祖。几百年来,大营村人利用本地所产的松柏栎杨木生产板香、大香、空香、盘香、万寿香、云儿香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2013年12月,云香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交城县‘云香’如筷子粗细,但是更长,弯曲盘旋,类似‘一笔画’手法,制作成多种花纹图形,有传统‘福’‘禄’‘寿’‘囍’字图案,有花草、花边、博山炉形等图案,点燃一端后可连续燃烧24小时以上,或两三日不熄。”交城县云香第四代传承人李鸿泽告诉记者。在他身边,成片被制成各种造型的云香,正被放置在专门设计的纱网上进行晾晒。
据统计,经过不断的整理、保护和传承,目前,交城县已拥有滩羊皮鞣制技艺1项国家级非遗,堆绫、云香、金银器制作、五香调料面等8项省级非遗,玉雕、刺绣、狐公鼓等6项市级非遗和木雕、烙画、山核桃制作技艺等135项县级非遗。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动非遗项目走进景区、学校和社区,使这些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交城的文化魅力,让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推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交城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李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