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乔宇
天气转冷,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正迎来忙碌的供暖季,通过智慧热网调度中心大屏,工作人员能够远程调配资源,实现智慧供热;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丹江口水库,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指挥中心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科技赋能清渠北上,护一江安澜;在有着“耐材之都”称号的郑州新密市,“1+1+N”的智慧工厂架构助传统耐材业的数字化转型走出先行之路……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区域发展格局中,这条中部“脊梁”以约占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1/4的人口数量,创造了约1/5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今年是“中部地区崛起”提出20周年。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期,《证券日报》记者在中部地区多地走访调研了解到,在“中部地区崛起”扎实推进的岁月里,中国移动打造了5G网络、人工智能、算力网络、智慧中台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中部地区发展筑牢数字底座,塑造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智慧热网感知冷暖
在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能十堰”),十堰市智慧热网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持续滚动着,各换热站及压力、流量、温度等各类数据都能清晰呈现。
2019年冬天,十堰市首次实行“一张网”供热,京能十堰作为十堰市唯一的热源点,承担着为全市热用户供热的任务。
“以前,热力站24小时都需要有人值守,热源端的供热机组也需要人工不间断巡视,相关管网阀门全部需要靠手动调节。即便如此,温度不均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在智慧热网调度指挥中心,京能十堰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我们每一户都实现了精准控温。”
记者在京能十堰现场了解到,中国移动联合京能十堰打造了智慧能源综合体,通过铺设大带宽、低时延的中国移动5G网络,京能十堰能够将生产前端数据实时传输至用户监控平台。根据实时数据,工作人员就能够远程调配煤炭、供暖供热资源,从而提高智慧供热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有了这套系统后,我们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通过精准控温,供热效果提升,同时我们供热的能耗也降低了。”上述工作人员援引数据表示,“热力站的能耗从45.1(瓦/平方米)下降为36.78(瓦/平方米),每年节省热量超过70多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煤3万余吨。”
目前,京能十堰智慧热电项目已建设至智慧热网二期工程,增加设备管理、收费系统、应急系统以及一网动态平衡系统等六个功能模块,完整的智慧热网管理体系已然形成。
“如果数据或者控制能够更加精准的话,热力损耗就能降到最低,我觉得通过信息化手段去控制整个供热流程非常有必要。”中国移动十堰公司信息系统集成中心孙旭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智慧水利护航清水北上
“绝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守水护水责任大于天”……在湖北省丹江口市,这样的标语比比皆是,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丹江口市古称均州,辖区内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城市。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5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26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担负着守护水源、水质、水量的重任。近年来,丹江口市累计投资超一百亿元,引进了26种先进的治污技术,为丹江口水库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污水治理体系。数据显示,丹江口库区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我们为丹江口水库建起了‘天罗地网’。”在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现场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所谓的“天罗地网”指的是丹江口市与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数字化平台。
通过卫星通信技术,丹江口库区设立了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系统,通过对入库河流水体成分和浓度在遥感影像上不同反射特征进行分析,工作人员能够判断水体水质是否出现异常。
通过高质量的网络覆盖以及物联网技术,丹江口水库建立起了环库岸线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的自动抓拍、回传以及云广播等功能,库区2300多公里的库岸线实现了无盲区、全覆盖监控。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丹江口水库环库公路危化品车辆监控系统能够对进入环库公路的危化品车辆进行对比和识别,最大限度保障水库安全。
此外,低空经济产业也在丹江口水库率先落地,20台无人机的定点巡飞能够大幅提升指挥中心的工作效率。
目前,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搭建了1个指挥中心,建成了7个智能系统,切实增强守水护水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确定性,确保水质安全问题能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围绕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中国移动湖北公司累计已投入超3.1亿元用于5G网络建设,建成5G基站624个,实现了环库区域的连续覆盖和城市重点区域的良好覆盖。同时,中国移动湖北公司正在持续加大流域沿线5G、算力网络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预计投入4500万元建设5G基站90个,实现交通要道“路路通”、环库信号强度再“升格”。
“智慧大脑”赋能产业转型
全国耐火材料厂商有2000余家,其中河南省新密市独占305家。新密市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耐材之都”,独揽全国四分之一的耐材收入。其中,郑州瑞泰耐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瑞泰工厂”)是新密市规模较大的耐材企业之一。
郑州瑞泰工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传统的耐火材料生产过程高度依赖人工,工人的工艺水平、制作的精度,以及质量管理流程等,都会对产品的性能带来决定性影响。
“现在我们建成了5G智能化数据中心,打通了每个车间从点到端的各个环节,工厂产品的合格率从以前的94%提升至98.5%。”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全流程的“5G+智能制造”场景应用,郑州瑞泰工厂能够实现单一流程的毫秒级追溯,完整流程的质量追溯时间能够缩短至2分钟,从而第一时间完善整个耐火材料智能制造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通过“5G+机器视觉”,人眼检测变为机器眼智能检测,能够进一步减少误差提升产品合格率。该工作人员透露,通过提升合格率,减少损耗,工厂每年能够节省上千万元的成本。
“郑州瑞泰工厂的智慧工厂系统基本覆盖了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河南移动郑州新密分公司政企部解决方案经理宋晓磊对记者表示,“我们根据郑州瑞泰工厂的需求,建立了一张5G专网,开发了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整个工厂的‘智慧大脑’,还与多个应用场景结合,打造了‘5G+窑温控制’‘5G+机器视觉’‘5G+自动配料’等智慧应用。”
宋晓磊透露,中国移动正在考虑通过对郑州瑞泰工厂生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及AI大模型的计算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品工艺,“将产品合格率再提升0.5个百分点”。
京能十堰、丹江口水库以及郑州瑞泰工厂的故事,是中部地区崛起的缩影。在5G、AI、卫星遥感等技术的赋能下,这片广袤的土地正涌现出澎湃活力。信息通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移动表示,将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创新打造新业态、科技守护新生态、培育壮大新消费,助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