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科长找到刘奎:部队要撤了,上级决定留你下来打游击。刘奎一愣:就我一个?科长:还有两个重伤员!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让新四军损失惨重,被迫战略转移,跳出包围圈。
大部队撤离了,可皖南这块根据地,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不能丢。
突围的号角吹响,部队开拔在即,却有人逆流而行。
作战科科长李子高,找到了刘奎,一个有近十年作战经验的老兵,给他下了留守的命令。
李子高告诉刘奎,经上级决定,他要留下来,李子高语气沉重,拍了拍刘奎的肩膀。
刘奎愣住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愿意留下,可没想到的是,还有两个重伤员,需要他照顾。
刘奎明白了,接受了命令,没有丝毫犹豫,军人的职责就是听从命令,完成任务。
与主力部队告别后,刘奎立刻开始行动,他先去找了两个重伤的同志,李建春和黄诚。
三人重逢,抱头痛哭,劫后余生,他们能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还能再次相见,这是何等的幸运!
刘奎家境贫寒,年幼时父母接连去世,好在伯父对他还是不错的,为了能多赚些钱,他只能外出打工。
就在某天,刘奎回乡帮助伯父务农,得知了当地有一个农协会,他加入到了其中去。
在农协会中,他明白了更多道理,于是,他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1941年,晚安事变爆发,刘奎撑起了重任,但刘奎明白,光靠他们三个人远远不够。
他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武器,于是,他联系上了当地的党组织。
皖南事变后,地方党组织也遭受了重创,但他们依然在秘密进行活动。
听到新四军还有人在坚持战斗,他们深受鼓舞,立即给予了刘奎最大的支持。
胡明是绩溪北坑中心县委的书记,他送来了几支珍贵的枪,还派了十几个有经验的民兵游击队员。
队伍有了,枪也有了,接下来就是行动,他带领战士们,与国民党的一支部队进行了交战,成功的打退了他们。
这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皖南人民的抗日热情,消息一传开,大家纷纷夸赞新四军,互相传递着这个好消息。
很多热血青年,甚至连一些山民也加入到了游击队。
刘奎的队伍一开始只有三个人,后来很快增加到八个,接着壮大到几十人,再后来发展到几百人,最终达到了八百多人。
游击队活跃在皖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利用熟悉的地形,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他们神出鬼没,让敌人防不胜防,有时候分散开,潜入敌人后方,打他们据点个措手不及,有时候集结兵力,埋伏起来袭击敌人的运输队。
刘奎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指挥的战斗,屡屡获胜。
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刘奎的游击队,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在皖南大地上燃烧起来。
1943年,敌人调集重兵,对游击队发动了大规模的“清剿”,为了保存实力,刘奎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刘奎领着一班战士上山扎营,半夜,他例行查哨,却意外遭遇了敌人的袭击。
枪声响起,刘奎的大腿不幸中弹,为了不连累战友,他命令战士们丢下他,先行突围。
独自一人,拖着受伤的腿,刘奎爬到了悬崖边,敌人步步紧逼,以为他走投无路。
面对敌人的叫嚣,刘奎举枪射击,击毙了几名敌人。
子弹打完了,敌人越来越近,刘奎二话没说,直接跳下了悬崖。
敌人以为他肯定没命了,没想到刘奎竟然大难不死,他被悬崖上的树枝和积雪缓冲,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之后,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爬到了事先约定好的突围地点,与战友们重新会合。
在山洞里养伤期间,刘奎和战士们靠着猴子留下的野果,顽强地生存下来。
伤愈后,刘奎立即投入新的战斗,他们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守住了皖南的根据地,为全国的抗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刘奎和他手下的游击队员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刘奎,一个普通的战士,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他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到最终领导一支强大的游击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信息来源:现代快报——《“打不死的刘奎”曾不愿被捉跳崖 与猴群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