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探索浩瀚宇宙,是我们不懈追的航天梦。
随之而来的,是“商业航天”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不仅多次登上互联网热搜,还在国内掀起投资热潮。2024年,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商业航天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商业航天产业到底藏着多大的发展机遇?成都又在如何布局?国内先发城市对成都有哪些启示?
开辟“新蓝海”将“基站”搬上太空
商业航天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成就瞩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成都产业集团下属科服集团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商业航天这片“新蓝海”中,卫星互联网则被认为是目前最清晰可见的盈利场景。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是基于通信、遥感、导航或通导遥一体化的卫星星座联网能力,提供全覆盖、全天候互联网链接服务的新兴产业。不少人将卫星互联网比作把“基站”搬到太空。
站在更高维度上,卫星互联网俨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下一个桥头堡。据赛迪顾问测算,地球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而低轨卫星所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频段资源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约5.7万颗低轨卫星,轨道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
视线向外,可以看到行业内动作不断:SpaceX在2023年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在全球火箭发射市场如入无人之境扩张;上海松江规划G60星链,计划送万颗卫星上天;华为发布支持卫星通话的智能手机……
看先发城市依托自身优势突围
成都是国内卫星及应用产业五大集群(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的重要一极,目前已聚集卫星及应用产业链相关企业300余户,产业链已实现全覆盖。
在既定优势下,如何依托已有的基础实现突围?先发城市的做法或许能提供借鉴。上述负责人表示,国内先发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正依托自身基础优势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加速布局,以期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具体来看,北京具有国内领先的产业实力与研学资源,与江苏率先开展卫星互联网商用,深圳、江苏等地积极打造“卫星+”生态,上海、西安获批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卫星互联网投资规模大、产业周期长,需要各项政策的支持助力。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前期,政府的政策支撑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先发城市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建议成都结合自身实际,以更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壮大。”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该负责人还建议,成都可以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吸引引领型链主企业落地。上海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通过格思航天卫星工厂的链主作用已吸引一批产业链企业,形成资源集聚、展示、研发、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产业综合发展新模式。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六院、航天九院、中国兵器北方通用电子集团、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煤航测遥感局等一大批“硬科技国家队”发展迅速。成都应该规划建设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专业园区,以提高产业链相关资源集聚度。
第三个建议则是统筹研发能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该负责人注意到,北京集聚了航天科技集团、科工集团、中科院所属院所、清华、北航、北理等多家院所,并计划打造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武汉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卫星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通导遥卫星数据汇聚、公共行业需求统筹、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一站式应用综合服务平台。成都目前还缺乏检验检测、仿真实验、安全评测等高能级平台。
“新的科技竞赛已经拉开序幕,各国各地都在奔赴星辰大海的道路上不懈探索。成都拥有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双重产业基础,还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抢占发展的时间窗口。同时,卫星互联网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确保技术和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该负责人还建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