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夏骅
6G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焦点和国家战略制高点,将全面构筑万物智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相关研究成果已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下一步将有哪些动作?在“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主题采访中,记者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本市将引导6G产业创新超前布局,推动构建全球领先的6G开放试验验证环境,促进原始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超能力”带来颠覆性变革
坐在家里就能感受到湿润的海风、细沙从指间流走;哪怕亲友远隔大洋,也能来一个跨越半个世界的拥抱,感受彼此的温暖臂弯;随时随地和自己的“数字孪生人”畅谈心事……商用5年的5G如今迈入鼎盛期,6G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新高地。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片里的场景,有望通过6G“数字孪生,智慧泛在”逐步成为现实。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也被称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支持全息通信等业务的应用,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多感官乃至情感的远程传输与交互,通过在人体内外部署大量传感器进行实时全量化数据收集、分析、建模等,在虚拟世界中构造出一个完整映射的“数字孪生人”。
与5G相比,6G网络在速率、时延、可靠性等诸多性能指标上有颠覆性提升。“快”,是6G的突出特点。其速率较5G将大幅提升10倍以上,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Gbps,相当于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得千兆宽带服务。它的“超能力”还在于可融合感知、计算、AI、大数据、安全等多种能力。它能基于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把AI的能力赋予各领域应用,实现万物智联。
“6G所带来的变革,将是颠覆性的。”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关村泛联院”)6G研发中心总监徐飞说道。
开展十余项新技术验证
在灯光照射下,研究员手上的平板电脑启动直播;而在离开灯光照射区域时,电脑自动断网,直播也随之卡顿。在昌平区的中国移动信息港6G实验室里,数十名身着白大褂的研究员穿梭在一批前沿6G研发装置中,不断进行测试和实验。
几盏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射灯,是信号的来源。射灯旁和电脑上的同款圆形装置,则是另外一处关键零件。中国移动研究院主任研究员何洪俊解密道,可见光传输保密性强,还能对电磁“免疫”,适用于飞机、医院、工业控制等电磁敏感领域。
不远处的通感一体试验区,一辆小型无人驾驶车的行走轨迹、移动速度等数据都实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几个“黑匣子”装置不光能传输信号,还具备雷达感知功能,实时追踪测试车。
何洪俊打比方说,带有感知功能的通信信号,相当于给基站安装了雷达设备,能检测到无人机、无人汽车等物体的移动情况。
记者获悉,目前,北京中央节点小规模6G试验网已初步建设,其支持毫米波、可见光等多频段融合组网,可支持十余项6G新技术验证。
吸引全球资源向北京集聚
6G,是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今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带领团队成功搭建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该网络不仅提升了通信速度,还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的智能性。
这一突破,让更多梦想成为可能。
9月,本市率先出台《北京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明确从关键技术突破、试验平台建设、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布局6G发展。
中关村泛联院副理事长杨骅介绍,未来6G应用将扩展到卫星通信、低空无人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推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车等应用的创新。该院还将加快6G的前瞻性技术研究,促进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下一步,北京将引导6G产业超前布局,攻关特色智能基站和核心网络设备,充分结合北京车联网、低空经济等丰富的应用场景,吸引全球优势科技资源及产业资源向北京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