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资讯|今年10月,《印象大红袍》累计演出58场,接待观众超10万人,创造了15年来当月接待人数最高纪录——展示山水茶魅力“演艺+旅游”焕新彩

身边24小时 2024-11-07 11:38:58

“一方面,近年来武夷山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今年10月推出了茶香径徒步、露营、斗茶赛等多个精彩活动和旅游项目,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武夷山旅游休闲。另一方面,《印象大红袍》深挖武夷山自然和人文内涵,通过科技赋能,全方位展示武夷山的真山真水以及武夷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沉浸式体验。”4日,谈及《印象大红袍》10月份的亮眼“成绩单”,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衷柏夷如是说。

2024年10月,《印象大红袍》累计演出58场,接待观众10.4万人,创下开演15年来十月份最高接待纪录。仅国庆假期就演出27场,观演人数达5.5万人。非假期的周末开演两到三场更是常态,平日也经常满场。假日、周末和平日里的好成绩,共同成就了《印象大红袍》的“最好十月”。

山水是武夷山的底色,茶是武夷山的灵魂。《印象大红袍》作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典范,那些意境唯美、意韵深长的一幕幕演出,让观众觉得“不虚此行”的同时,慢慢回味。

“蛮震撼的,特别是场景的切换真的做得特别棒,也把武夷山的茶文化展示得很好。”10月31日,一名游客赞叹。当天,在凉爽的秋风轻拂下,近1400名游客走进印象大红袍剧场。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朱熹对武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为了让游客充分领略这一独特魅力,武夷山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领衔打造了第五个印象作品——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填补了武夷山夜游经济业态的空白。

《印象大红袍》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武夷山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茶文化为主题,巧妙地把自然景观、茶文化和武夷山特色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目前,这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标志性IP。

自2010年3月29日正式公演以来,《印象大红袍》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成为无数观众的“武夷山第一夜必看”,场场火爆。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7日,《印象大红袍》共演出超过6100场,接待观众超800万人次,销售门票收入超10亿元。

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享有“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2022年11月29日,包含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扎根武夷山,展示茶文化。

“为了挖掘展示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印象大红袍》将真山真水与舞台演出进行融合,打造了仿古民居表演区、高地表演区、沙洲地表演区与河道表演区等,并通过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将大红袍的历史、制作技艺、茶艺以及敬茶等当地民俗生动展示出来,让游客感受到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精妙以及流传千年的茶道精神。”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团团长吴美求说。

真山真水之间,长达70分钟的演出,上百名“茶农”摇青的场景气势恢宏、书生与大红袍的传说古朴动人,再加上全球首创360度旋转的观众席,让观众惊喜连连。

值得一提的是,《印象大红袍》中多个场景与竹有关。

“竹林舞,呈现的是宋代竹林斗茶的场景”。吴美求说。竹林舞动,将中国人崇尚的侠气、仙骨、儒风等精神内核,融于一盏茶中,铿锵有力又娓娓道来。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武夷山斗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唐,盛行于宋。武夷山进入秋季,“武夷正岩杯”“中国茶乡杯”“朱子杯”等斗茶赛,一场接一场。

吴美求说:“还有那竹筏、竹竿,是武夷山重要的文化符号,与武夷岩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夷山世代茶农,沿着九曲溪等河流,撑着竹筏,将武夷茶销往各地。《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在武夷街道下梅村村口,刻着“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八个大字的石碑,默默讲述着“万里茶道”竹竿撑船运茶的历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印象大红袍》以独特的夜间实景演出形式,屡获殊荣不断:先后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旅游演艺案例”;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也先后荣获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福建省旅游龙头企业、“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时光漫漫,茶香悠悠。《印象大红袍》根植于武夷山的山水茶之间,守正创新,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化文旅融合,让“演艺+旅游”焕发出新的光彩。

0 阅读:0

身边24小时

简介: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