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区:乘风而起谱华章

金台资讯 2024-11-07 13:28:35

今年,是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40周年,也是海城区建区40周年。

40年来,海城区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借着对外开放的春风,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内强实力,外塑形象,实现了跨越式突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城区鼓足干劲抓经济、谋发展,产业建设加力提速,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保障更加夯实,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各项事业生机勃发,绘就出一幅经济兴、城乡美、百姓乐、社会安的和美画卷。

产业强区综合实力稳提升

1998年,新力百货·购物广场开业。2004年9月,和安商港开业。2006年5月,新力百货·商业广场开业。2006年10月,大润发入驻海城区。2017年10月,和安·宁春城开业……曾经的海城只有北部湾广场商圈“一枝独秀”,随着对外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海城区辖区内一个个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商业体量逐渐壮大,城中心商贸圈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扩大。

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是稳住经济运行的第一引擎。作为北海市的中心城区,海城区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以商贸、旅游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新鸥鹏教育产业城图书馆、东盟国际商贸城富安居家居建材广场建成投入运营。海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5年的3424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352.96亿元,第三产业质效稳步提升。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汇聚海城,带来的发展活力也愈发强劲。海城区把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产业,推进生态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海洋牧场、设施渔业、渔港渔业经济区等一批“高产、质优、可持续”的多位一体海洋经济产业落地成形。近三年,累计出让养殖用海约11万亩,引进各类养殖企业(个人)43家,养殖年产量超15.31万吨,吸引投资超10亿元。

海城区还全方位深挖海洋资源、文化资源,加快高德老街、北海老城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积极创建旅游品牌,打造特色滨海旅游。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北海老街、高德古镇、海底世界、《印象·1876》等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城区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擦亮。

依托文旅品牌的引领,该区推动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高德滨海文旅综合体等旅游项目落地,助推海洋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仅2023年,海城区(含涠洲岛)共接待国内游客2392.1万人次、同比增长84.74%,实现国内旅游消费307.28亿元、同比增长99.36%。

如今的海城,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增进福祉群众生活添质感

“1984年,海城区辖仅有2家医疗机构,医疗设施设备非常简陋,医生看病是带着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依靠‘望闻问切’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乡村医生半农半医,农忙时耕种,出诊时背着出诊箱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走街串巷为群众看病。”海城区卫健局副局长、疾控局局长吴冰介绍,现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成套DR设备、生化仪等医疗设备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基层的就医环境。

40年来,海城区不断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目前,辖区现有乡镇卫生院2个,区级疾控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村卫生室10个。乡镇卫生院100%参与医联体建设,基本医疗参保覆盖率95%以上,数字化门诊预防接种建设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民为邦本,对外开放归根结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40年来,海城区坚持以人为本,做优民生事业,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全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828元增长至2023年的44719元,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海城区科学统筹教育发展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向海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海城区一幼、五幼和苑幼儿园等一批学校顺利开学开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区辖公办小学25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班950个,在校生45708人;民办学校9所(均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班218个,在校生7727人。

民生保障托稳兜实。海城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困难群众生活底线,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2012年以来,海城区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50元提升到1011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196元提高到7140元。创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为符合条件的29名脱贫户、监测户发放大病医疗再救助资金26.92万元,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乡村振兴累结硕果。海城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助贫困户195户801人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建立广西首家乡村振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建设赤西村、军屯村、马栏村3家“扶志家园”,带动残疾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旅游+乡村振兴”产业,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赤西村获评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流下村、赤西村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

城乡并进老城蝶变焕新颜

对外开放40年,海城区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面貌更新也迈出了新步伐。

走进海城区西街街道北云小区,只见道路平整,车辆停放有序,老人们正兴致勃勃地在健身器材场休闲健身,孩子们在儿童乐园区尽情玩耍。

北云小区始建于1997年,2023年被列入创城补短板项目后,进行了绿化植被种植、雨污分流等改造,还新建智能充电桩、健身器材场、儿童乐园区和400平方米综合球场,小区“颜值”明显提升。“以前想健身只能去公园,现在小区增设了健身器材和球场,在‘家门口’就能健身娱乐。”居民曹显凤说。

城市建设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亦是开放发展的“民生大事”。40年来,海城区聚焦完善路网结构、污水处理、背街小巷提升、“三无”小区改造等方面,推动一批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投入使用,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得到改善,一批“三无”小区、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随着一批批基础设施工程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提升。北海大道西延线、河南路、拉萨路、天府路、武昌路、广州路等道路竣工通车,海南路、北星路等一批断头路相继打通,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道路更加便捷畅通。中山公园、长青公园完成改造并开园,市花公园和体育休闲公园竣工开园,城市景观越来越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海城区被授予“自治区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此基础上,海城区抓住北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狠抓城市品质提升,推动城市加力“焕新”。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完成662个“三无”小区、424个物业小区改造,改造完成1801条的背街小巷,城市整体面貌得到提升,群众生活逐步由“安居”向“宜居”转变。

城市加速蝶变,乡村再焕新颜。海城区突出城乡一体发展,高效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5284.83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92个,有力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打通农业产业灌溉最后一公里短板。实现自然村(屯)全部通硬化路,村内主干道路灯安装率100%,农村道路保洁覆盖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村庄环境“脱胎换骨”,变得更加整洁美观。

党建引领赋能增效促发展

今年9月19日,经过前期广发“招募令”,洽谈“合伙”内容,海城区驿马街道银湾社区成功动员招募北海职业学院、北海桂胜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企业加入社区“合伙人”,并开展社区“合伙人”签约仪式,将更多便捷服务、优质资源引入社区,赋能社区多元治理。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党建的引领推动。海城区着力强化党建引领,探索推行社区“合伙人”众治模式,发掘吸纳爱心居民、商企、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等工作,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集聚各类优质资源,成立“红邻先锋”“红邻社工”“红邻物业”等“红邻帮衬团”300个,拓展志愿服务力量,提升社区服务与治理效能。

该区坚持党建为轴、网格为基,将辖区内7个街道51个村(社区)划分为507个网格,统筹507名全科社工进网格担任网格长,聚焦群众所盼、发展所需,以“网格+数字赋能”“网格+乡村振兴”“网格+便民服务”等“网格+”模式,实现党建引领惠民助企,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海城区还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推广建设“解忧超市”,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访“三事”,收集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近年来,海城区在各村(社区)建设“解忧超市”41个,解决群众“三事”诉求1.4万余件。

该区不断完善党群服务阵地,高标准、全覆盖建设完善服务面积达500㎡以上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1个,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投入300余万元强力打造“红旗小区”41个,延伸党群服务“触角”,推动党的工作融入街巷楼道、党的服务送抵千家万户。近年来,共组织开展小区协商议事活动千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

40年,筚路蓝缕;40年,初心不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城区将以更高水平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昂首阔步,奋勇向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城新篇章。(劳文静)

0 阅读:0
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