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烟火
生活可以滚烫
下午三点,杭州的文二菜市还是一片热闹景象。美食档口第一家的“出山咖啡”,室内和外摆桌椅旁坐满了喝咖啡的客人。大家在这里享受着杭城短暂秋日的闲暇时光。
“00后”姑娘曹泽背着相机,她的镜头刚刚拍摄了一位面孔酷似鲁迅的卖菜大叔。在菜市闲逛和拍摄,是曹泽现在最喜欢做的事,似乎迎面而来的每张面孔都写满故事。
在此之前,她对买菜这件事没什么兴趣,但现在问她,她会说,“我很爱逛菜市场”。
文二菜市,是历经数月改造后,今年年初重新归来的。附近居民都知道,原先这里叫“文二街农贸市场”,在莫文巷附近,是杭州人熟悉的老菜场,辐射着周边的石灰桥社区等十多个小区。
“文二街农贸市场”变身为“文二菜市”,不只是一个名字的变化。原先的农贸市场,人们都可以想象,脏乱、嘈杂、腥臭,污水横流,苍蝇飞舞。现在的文二菜市,整洁、明亮,空气清新,美食飘香,让人流连不已。
不仅仅是个菜场——A馆主营蔬菜、水果、熟食和副食,B馆主营肉类、水产、生鲜,档口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区域,每一块区域都有自己的主题色,配合灰色的花岗岩台子和原木色的外围。
走上一圈就会发现,文二菜市除了普通市场的菜摊、肉摊之外,还有很多新业态,比如美食档口,万隆火腿、方老大面馆、马家鱼圆、出山咖啡、大同号、PHOFUN越喃小馆、停不了烤肉、广东仔,还有西餐品牌mamala、CeralBakery面包店、木屋料理,还有沿河集市、“共享厨房”等等“新意思”。
原先的农贸市场到了下午两三点后就显得冷冷清清,现在的文二菜市成了人们闲暇一刻愿意停留小坐的地方。下班后,在这里聚个餐,喝上一杯。
菜市场变身为新商业空间,除了买菜这个基础功能,时下的文二菜市更像是一个可逛可玩的商场,而且还承载了社交的功能。
疗愈·温度
买菜可以好玩
今年9月,中秋之夜,文二菜市摆了一场别致的中秋宴,每天买菜的老顾客和在这里的新老摊主们聚在一起,共享“家宴”。
精致漂亮的长桌上,摆放着菜场里出售的南瓜、卷心菜、土豆、胡萝卜、青椒等瓜果蔬菜,蝴蝶兰、鸢尾、康乃馨等鲜花与蔬果组合在一起。餐桌上,西式刀叉和中式的竹筷和谐统一。当晚的菜单,由餐前小品、前菜、主食和甜点四部分组成,每一道菜,都是由菜市的餐饮商户精挑细选端出的各家“拿手好菜”。
这场中秋宴,主题名为“月下乡食”,菜单上有一句话,“在烟火气里,在茶饭事里,成为家人”。这场家宴让所有参与者印象深刻,“完全打破了对旧有菜场的认知”。
走进菜场,每一个摊位都传递出鲜活的颜色,新鲜的蔬菜,时令的瓜果,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
菜场连接着餐桌。眼前的新鲜食材,在买菜人的脑海中,幻化出的是另一番家人聚会、共桌而食的温馨场面。
有人说,菜场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也是最疗愈的场所。
没有人不被这种生机所感染,继而深刻地领会到当下生活的热情与力量——如果你对生活失去热情,就去逛一逛菜场。
“00后”小桶是外地人,在杭州工作,在附近的石灰桥社区租房居住。她几乎不逛菜场,每次只是点个外卖,尤其是双休日,几乎顿顿都点外卖。有一次,她从手机朋友圈里看到关于文二菜市的报道,“这不是我家附近的菜场吗?”顿时好奇心大起,在一次亲自尝试之后,感受到了逛菜场的乐趣。
小桶说,在线上购物,或者点外卖,永远体会不到那种“沉浸感”,因为你眼前时不时会有“惊喜”。
对她来说,最大的“惊喜”是,可以不断认识许多菜。“这是萝卜吗?”她问。摊主笑着告诉她:“不是,这是盘菜。”
“这是冬笋吗?”她问。摊主说:“冬笋还早呢,还没出来,这是鞭笋,可以切片炒毛豆。”
小桶惊讶,在菜场,她的认知一次次被打开。当她表示,不会做鞭笋毛豆,生怕买了这么好的食材被自己糟蹋掉,摊主再一次告诉她,买了菜可以到市场里的共享厨房,让那边的老板代炒菜。就这样,小桶带着食材找到了共享厨房,吃到了老板亲自炒好端上来的一碗菜。
关键是,老板细致地教会了她做这道菜的步骤。从那之后,小桶就爱上了买菜做饭。她尝试过许多新鲜的菜式。
小桶还邀请过三五位朋友,一起来逛菜场。每个人选购一道菜,然后到她家开伙做饭,每个人自己烧一道菜。“我居然发现,我本来就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买菜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西湖城投集团是文二菜市的业主方。西湖城投资产运营部副部长殷晓芸,一有空就会在这个菜市里转悠。她说,这个菜市是不断生长的,有无数可能性的菜场。
交际·邻里
人情味不再是奢侈品
在文二菜市,让人看不懂的行为很多——年轻人来了,本来是来吃饭的,结果因为看见老板很忙,就帮老板跑堂上菜。
大同号小吃店,是“90后”台湾小伙武德诚和朋友共同创立的,他们将台湾味道和重庆美食融为一体。在文二菜市开业后,一直受到很多年轻客人的钟情。
在这个菜市,因为环境变得美丽、明亮、清新,许多人发现摊主们脸上的笑容都变得更加明媚了。店主之间不会因为对方是“竞争对手”而互相排挤,反而有什么需要随时出手相帮。比如,这家生意太好,米饭不够用了,还能立即开口,跟隔壁档口“借点米饭”。
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珍贵的人情味,在文二菜市重现了。
87岁的阿婆,在菜场里做手工藤编,编成小菜篮出售。一个个年轻人看到,挪不开脚,索性坐下来请阿婆教她编。一个教得开心,一个学得开心,周围买的人也买得开心。
出山咖啡馆的主理人伽罗,在文二菜市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想象力。咖啡馆不仅可以喝咖啡,还可以吃到米线。因为有朋友做地道的云南菜,有上好的云南食材,他们就“跨界”了一下,让米线也成了“网红”。
所以,干脆,出山咖啡推出了“搭伙吃饭”——周一到周四客人们可以来,和店里的4个员工一起吃饭。费用分35元、45元、55元三档,因为餐桌只能坐下8人,所以席位也是限量的。
文二菜市,好像成为一个“人情味实验场”。特别热爱生活的人,都在菜场出现。
当社交属性和“一站式配齐”的菜场思维碰撞,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正在“治愈”时下的年轻人。
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的改造,不只是平替,而是从根本上考虑用户的需求。从需求出发,重塑生态。
一座城市的品质生活,A面是在机场,B面是在菜场。
走进文二菜场,就是走进这座城市火热的日常生活,看见充满生机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