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天,可算是凉下来了。而待秋风一起,去余杭仓前掏一回羊锅,吃一顿羊肉,是很多杭州人的一种信仰。一锅羊肉,能将秋冬的冷冽驱逐出体外,这种通透感,须本地化的表达才最为相称——杭州话称之为“落胃”。
11月的第一个周末,杭州的阳光有了一丝暖意。中午12点不到,仓前的羊锅村,王荣法又在自家店里忙开了,“最近降温,来掏羊锅的人更多了”。
羊锅村,听起来就很诱人。
羊锅村的羊肉好吃吗?羊锅村会不会整个村都在炖羊锅?都能脑补出一幅风情画来了。
杭州人起地名,从来简单直接,有什么说什么。古城千年,不缺文人墨客,可起地名的权利,老百姓最大。羊锅村原本的大名叫马家村,可大伙儿还是称呼它为羊锅村,俗名儿永远好使。
当天最热闹的一桌食客,是一群在王荣法的羊锅店里吃了快20年的老朋友,他们都是五六十岁的年纪,调侃自己为“羊锅兄弟”。王荣法看到老伙计们也很开心,亲自上阵操持——拿出一把大铲子,站在凳子上,将铲子伸进羊锅里掏啊掏啊,老板娘则站在底下拿盆子接着……一会儿工夫,羊肉暖锅、冷板羊肉、羊血汤、羊骨头、羊脸肉就摆在了桌面上,成就了一桌全羊宴。
吃到尾声处,老伙计们喊着老板上盘蔬菜清清口。于是服务员拿勺子撇去暖锅中的油沫,下一把小青菜,一锅羊肉清汤里便漂浮起几丝碧绿——到底还是江南,一桌状似粗犷的“掏羊锅”下肚后,不用清爽的菜蔬来收个尾,总归不“落胃”。
在羊锅村里,王荣法绝对算是“元老”了。他跟羊锅打了近30年交道,不光征服了大批食客,还靠着这门手艺成为杭州市余杭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6年,他参与策划了第一届仓前羊锅节,一炮而红。之后,那一口羊锅的香气从仓前飘向余杭,再从余杭飘向整个杭城,以及更远的地方。
至今年,仓前羊锅节已经办了近二十届,时间跨度从当年的三天变成如今的三个月。这期间,羊锅村也建了起来,并从最初文一西路旁的葛巷村,搬到如今运溪路附近的马家村。似乎偏远了,但又没远。自文一西路拐到运溪路,不到15分钟即可抵达新羊锅村,食客们寻到此处并不难。
这么多年,让王荣法最引以为傲的,便是羊肉的品质。时间流逝,最难做到的,就是风味的稳定。但他对如何让客人满意得心应手,往往客人来过一次,就能成为常客。类似这种老客人,王荣法甚至只需看一眼点菜单,大概就能知道是谁来了。单上出现“多加香菜、葱花”,或许就是家住城北的老陈,将这里当食堂,不时会带几个朋友过来;冷板羊肉总点“多带皮”部位的,是个温州人,四十多岁,因为两个宝贝女儿喜欢韧劲十足的口感……
报社与电视台的美食记者也常来拍节目。有一回,几位报社记者突然跑来,说要拍点片子做成视频,放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拍的时候,这些记者才发现和王老板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可真是“灯下黑”。别看王荣法貌不惊人,普通话也算不上标准,但声音洪亮,上镜效果很好,最关键的是富有感染力,在厨房之中劲头十足,围着煮肉大锅转时,有种别样的奕奕神采。在旁人看来,这是一种不亚于吃肉的享受。
当然,城市依然在生长。不久之前,余杭区公布了新的城市规划布局,作为城市更新的“新引擎”,新中心中轴线之上的各个区块,将串联起一条蕴藏巨大产业动能的新兴产业带,运溪路沿线也将迎来发展的新浪潮。从杭州人口中的“羊锅村”,到未来的“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世界级中轴线蓝图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
这口锅,或许又到了挪地方的时候。王荣法告诉我说,尽管目前还没有收到搬迁通知,但有个“新消息”,今年的羊锅节要先“搬迁”了,从马家村迁往高桥村举办。不过他拍着胸脯保证,“味道是绝对不会变的”。老伙计们也争相表态,不管搬去哪里,今后吃羊肉,依旧会认准这一口仓前羊锅。
的确,小小羊锅,“养活”顾客,也被顾客养活。在金钱和名声之外,借味蕾建立起来的缘分与人情,弥足珍贵。美食地图虽然随着城市变迁而不同了,但不变的是,这座城市的人,依旧追随着食味情缘,在大街小巷中奔涌流动。
在我看来,这或许正是生活在杭州的好处:城市越来越大,却又没那么大,刚刚好;半城山水,满湖烟雨,刚刚好;哪怕工作越来越忙,却也能一走就走到山水边,享受自然之美,刚刚好;城市日新月异,但依然容得下有个性的书店、食铺,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