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纪精粹,三楚荣光。楚天智海,百廿风华。湖北省图书馆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省级公共图书馆,创建于1904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湖北图书馆建馆120周年之际,该馆邀请专家学者深度访谈,重新认识发掘公共图书馆的时代价值,探讨公共图书馆履行时代使命的实践路径。
问: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从肇始之初至今历经一百多年,经历了哪些重要里程碑?
陈樱: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及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萌芽。一百多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和转折点,可以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文华公书林建立。1903年,韦棣华女士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创办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始称“文华学校阅览室”,1910年扩建馆舍后正式命名为“文华公书林”)。
湖北、湖南两省图书馆成立。1904年,湖北、湖南两省图书馆相继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创设。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正式筹建。
清末新政时期的公共图书馆运动。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在政府倡导下设立图书馆,至1914年,已有陕西、河南等18省创设了省级公共图书馆。同时,宣传、普及图书馆的活动也逐渐在社会上形成高潮,被称为“清末新政时期的公共图书馆运动”。
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全面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对遗留下来的图书馆进行调整和改造,推进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等建设,在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培养专业干部和人才等方面,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印发。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听取北京图书馆馆长刘季平代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所作汇报后,讨论并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就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新建北京图书馆等问题作出了相应决定,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层面推动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施行。2011年,原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部署“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并为其提供专项经费保障,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和基本服务项目免费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施行。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立法。
问:能否分享一个或几个关于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贡献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陈樱:全国性、区域性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掀起读书热潮。如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发起“服务全民阅读共创美好生活”倡议,并于2019年以来先后策划举办“书籍、春风、还有你”“一本书、一座城”等全国范围的阅读推广活动,吸引全国数千家图书馆共同参加;湖北省图书馆于2016年推出“长江读书节”活动品牌,联合长江沿线及中部地区省级图书馆和省内各级各类图书馆、城市书房、文化站,创新“讲、阅、展、演+数”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每年举办活动近7000场,吸引上千万人次参加;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共有1125个服务网点加入,是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2023年全城图书馆开展线上线下读者活动共2.8万场、参与市民读者2677.34万人次。
城市书房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如浙江温州于2014年建成全国首家城市书房,先后八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温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城市书房234家(含78家百姓书屋),总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总藏书255.87万册,累积接待读者2642.53万人次,流通图书2902.17万册次;江苏扬州自2015年起将城市书房作为民生“1号文件”的实事项目,截至2023年10月,已先后建成开放64家,其中主城区52家、县(市、区)12家,接待读者超过800万人次,图书流通670余万册次;河北沧州在全市范围内打造“狮城书房”“遇书房”城市分馆、书吧等主题城市书房50余个。这些百姓身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
社会教育服务促进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如湖北省图书馆依托“长江讲坛”整合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资源,通过“一个阵地+区域联盟+新媒体矩阵”打造“讲座之书”,每次讲座都有数百名听众到场聆听;湖南图书馆开设“湘图百姓课堂”,推出时事政治、湖湘文化、文学艺术、健康养生等的课程1800多门,线上线下受益学员达130余万人次;首都图书馆上线“终身学习平台”,整合8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内容涵盖成长启航、兴趣培养、职场提升等,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群提供现代化的学习理念和丰富的自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如国家图书馆设立国家典籍博物馆,2014年建成开放以来,先后策划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甲骨文记忆展”等各类专题展览200余场,同时围绕这些展览开展“典籍博物馆大课堂”等特色主题活动,年均接待观众近150万人次。2019年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每年策划举办中华传统晒书活动,联合全国30余个省份百余家单位共同参与,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东西南北呼应的浓郁书香氛围。为更好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古籍存藏单位建设“中华古籍资源库”,先后在线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5万部(件),并通过官方网站免费向全球开放访问。在古籍保护的基础上,各级图书馆还组织开展了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包括国家图书馆编纂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鲁迅手稿全集》、湖北省图书馆的《日藏珍本湖北方志丛编》《荆楚文库》、广州图书馆的《广州大典》等,在汇聚珍贵文化典籍,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问:面对信息爆炸和AI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国家图书馆将如何带领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陈樱:为有效应对社会信息环境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21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支持下,牵头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联合全国各级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知识资源准备、技术应用创新、服务场景开发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和应用示范。在此基础上,项目以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进一步支持各馆加快推进珍贵典籍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和知识化加工,深入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探索现代先进技术赋能典籍文化传播推广的多元路径,为下一步推动实现各级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管理的全面智慧化转型积累经验、准备条件。同时,国家图书馆和一些省市级图书馆也在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研发,希望能够有效适应技术变革环境下信息生态的变化,对图书馆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有效提升面向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能力。
问: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您觉得公共图书馆应该如何进一步传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与使命?
陈樱:新时代新征程,公共图书馆面临新的责任与使命。去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新版《图书馆服务宣言》,凝聚了公共图书馆界在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共识,即开放、平等、包容、可持续,为各级图书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纲领指导。为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与使命,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深入推进普惠均等服务。继续巩固拓展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果,积极探索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农家书屋、实体书店等纳入总分馆体系,持续推动各级图书馆优质资源与服务直达基层;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利用图书馆有困难的人群的阅读、学习需求,提供多元、包容、便利、温暖的服务;持续深化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的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加强读者科学文化素养培训,有效保障社会信息公平。
二是技术赋能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加强阅读推广服务品牌的培育与推广,打造全民共享的智慧阅读学习空间,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环境;拓展活态记忆资源、新媒体资源等新型资源建设,支持开放获取,继续加强各级图书馆资源合作共享,深度挖掘资源展示利用方式,加大优质资源的有效供给;依托重大文化工程继续开展珍贵典籍的保护传承,积极推进典籍文化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拓展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场景。
三是推动图书馆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图书馆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图书馆资源、服务、管理等各方面标准,特别是智慧图书馆建设标准,为图书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遵循和依据;加强与国际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图书馆理念和技术,输出中国公共图书馆经验,不断提升中国图书馆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