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时,大地仿若一幅藏青画卷。在绿美黔南、世遗荔波的上空,满是收获与希望交织的气息。11月7日,第25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在荔波召开。
荔波,宛如北纬25度世界地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一纬度,多数陆地都被沙漠化、石漠化所困扰,而荔波却截然不同。这里拥有广袤且原生性极强的茂密原始森林,是面积最大、相对集中且稳定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仿若一座研究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殿堂与理想试验场,因此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
回首荔波的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煤炭经济在全县财政收入中占比高达80%以上。然而自80年代起,荔波党委、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高瞻远瞩地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塑县”的发展理念,秉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依托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资源,开启了旅游产业发展之路,成功实现了经济支柱从“煤炭经济”向“旅游经济”的华丽转型。如今的荔波,已然拥有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这两张闪耀世界的名片。同时,还手握国家风景名胜区、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5A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5张国家级名片,在生态与旅游发展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荔波县域内的茂兰保护区自1996年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来,始终为守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全力以赴。荔波的申遗之路宛如一部传奇史诗:1984年茂兰保护区成立,1987年获批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7年荣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还先后承接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会议。
“在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荔波催生了意义深远的《荔波共识》和《荔波宣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县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共识。”开幕式上,荔波县委书记叶霖向与会者分享了荔波推动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构建严密的生态保护体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荔波县森林覆盖率达75.98%,境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中国国家保护物种和濒危物种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在茂兰保护区内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据不完全统计,已知的大型真菌424种、高等植物3367种、脊椎动物588种、昆虫类1962种、蜘蛛类14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5种,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数的39%;兰科植物206种,约占全省兰科植物总物种数的50%,是全省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兰科植物就达45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物种数的55%,被誉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把厚植发展底色绿色、做强生态支撑作为首要目标,构建最严密的生态保护体系。
一是构建“多向衔接”的政策规划体系。一方面,出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樟江流域保护条例》《荔波县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办法》《荔波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并制定《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衔接构建企业产业准入机制。另一方面,编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专项规划》等保护规划,充分衔接《荔波县全域旅游规划》《荔波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发展规划,实现保护与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多向衔接。
二是构建“多位一体”的科研监测体系。围绕解决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按照大型固定样地国际标准建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茂兰大样地研究基地,打造喀斯特多学科研究综合体,构建起以大样地为主体,以生态定位观测研究、固定样线监测、红外相机监测、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项调查为补充的科研监测体系。近5年来,累计发现高等植物世界新记录(新种)6种、动物世界新记录(新种)14种、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10余部,吸引了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1000余人次赴荔波开展科学研究,还承接了“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科技培训班、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研修班等高级别活动。
三是构建“一网覆盖”的资源监管体系。在生态资源保护领域,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及跨部门协作为基础,综合运用卫星遥感、低空巡航、电子围栏等技术,建成“智慧茂兰”数字化监管平台。在生态旅游领域,围绕做好资源、客源、服务“三篇文章”,落脚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三项保障”,建成“荔波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
四是构建“内承外兴”的民族文化保护体系。荔波总人口18.56万人,世居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占比达94.5%,各民族群众长期以来传承着保护自然生态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强化民族村寨治理,系统实施古桥修缮、古树保护、水源管护等保护修复工程,同时挖掘布依族、水族、瑶族等民族生态文化资源和扎染、刺绣、竹编等民族技艺,着力打造荔波博物馆、喀斯特博物馆。另一方面是因势利导,打造瑶山古寨、尧古布依古寨、懂蒙瑶族村寨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盘活资源提升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游。荔波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评价为“族群之间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五是构建“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保障体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明确荔波县委副书记、县长兼任茂兰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茂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挂任荔波县委常委,通过推行保护区与地方共治模式,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生态共建的融合发展新局面。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禀赋,推动生态“全域产业化”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贵州是“山地公园省”,拥有极佳的旅游资源禀赋。荔波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和旅游,拥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自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荔波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战略部署以来,荔波举全县之力砥砺奋进、聚全民之智攻坚克难。2023年贵南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机场改扩建复航,荔波成为全省第一个拥有公路、高铁、航空“三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县(市)。2024年经过扩容提质,推动小七孔景区承载量提升到每天8万人,景区游玩时间延长3小时,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64天提升至2.84天。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2402万人次、增长3.2%,小七孔景区接待游客突破570万人,春节、五一、暑期旺季、国庆假日接待游客屡破纪录,游客接待量保持位居全省第1位。
下一步,荔波将坚定不移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持续推动旅游发展“向上向下”。向上,持续对标国际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用足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等“特意性”资源,推动旅游发展聚能裂变、破局出圈。向下,捕捉人民情感需求,挖掘民族地区山水温情,展示更多的善意、真诚和温暖,有效赋能美好生活,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是发展全域观光游。立足生态资源禀赋,2015年荔波就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7年实施景区提质扩容,以樟江河流域、茂兰喀斯特风光带等景区为重点,成功打造20个“山水互动”旅游景点和12个亲水体验网红打卡地,不断拓展形成1个5A级、1个4A级、9个3A级景区及茂兰、尧古等景点“众星捧月”的全域开发、全境休闲、全时度假、全面体验“旅游+”发展格局。
二是发展全域研学游。依托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资源,探索“全域研学”发展模式,打造艺术研学、科普研学等研学业态,建成洪江国际艺术村美育基地、瑶山瑶族写生部落等6个州级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推出研学旅游线路8条,形成全域研学格局。
三是发展全域民俗游。深入挖掘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功创作瑶山魂、打猎舞、角鼓舞、芦笙舞等系列非遗文艺作品,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民族服饰和古风汉服巡游、非遗特色旅拍等产品业态21个。以旅游为载体,对传统村落风貌进行保护传承和修复提升,成功打造瑶山古寨、水浦水寨、者吕布依寨、大土苗寨等景区景点,通过“点、线、面”串联,实现全域民俗游。
四是发展全域乡村游。制定《荔波县民宿72寨发展规划书》,编制《荔波旅游民宿项目规划》,有序实施品牌营销、规范发展、组网互联、人才孵化“四大民宿提升工程”,成功打造龙宝山、拉鱼等30余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荔波古镇、瑶山古寨、梦柳小镇等6个民宿集群,发展民宿693家,实现“景、城、村”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立足良好的生态品牌优势,推动产业“全域生态化”
取之有道,用之于民,荔波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具有荔波特色的绿色产业,推动两线齐守、两山转换、生态兴业、生态富民。
一是发展绿色工业。大力发展生态食品加工业,创建生态特色食品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产品附加值研发,有效延伸产业链条;聚力做好“一瓶水”,成功开发荔山清泉、印象小七孔等系列饮用水。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推进旅游商品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发展,成功研发“小七孔文创雪糕”等10余种文创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序发展水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累计贡献产值2.54亿元。
二是发展绿色农业。规模化种植精品水果,重点发展以蜜柚、枇杷等为主导的地方特色水果产业。荔波蜜柚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化发展特色养殖,重点发展以佳荣牛、瑶山鸡等为主导的特色养殖。荔波瑶山鸡被纳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化种植精品药材,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近野生铁皮石斛等精品中药材种植,打造形成“医、养、健、管、游、食”健康医药全产业链。
三是发展绿色林业。全面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种植青梅、板蓝根等林下经济作物,探索推广“自然栽培+附树”铁皮石斛种植,形成“林上结青梅,林中绑石斛,林下种药材”的立体特种种植模式。全力推进林旅融合,将景区与采摘园、种植基地景观融合,构建“赏、采、食、疗、宿”于一体的林下观光旅游业态,成功打造万亩梅原、兰鼎山等产业观光园,形成“春赏花、夏采果、秋食斛、冬品梅”的全季节林旅融合模式。积极探索推进林业碳汇开发,发展科普研学游和森林康养游。
下一步,荔波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注重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二是注重运用智慧化手段,构建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现代化保护模式。三是注重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强化生态保护内核建设。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五是坚持国际格局、国际视野,继续深化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发出生态文明建设好声音。(文/图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