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吉林频道
人民网记者李思玥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不仅关系一个孩子、一个家庭,还关系着社会未来和希望。
今年以来,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伊通法院)树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特殊、优先、双向、全面保护”的少年审判工作理念,深化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综合审判改革,健全少年审判工作机制,延伸少年审判工作职能,完善涉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机制,有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审合一”护航成长
11月6日,伊通法院少年法庭四级高级法官张宏艳审理了一起离婚案件,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祝伟业通过家事“圆桌审判”调解了一起抚养费案件。两起案件审理的共同之处是均采用“三审合一”审判方式。
今年2月,伊通法院更新少年审判工作理念,针对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特点,建立“三审合一”审判专班。“未成年人‘三审合一’即打破庭室界限,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涉未成年人抚养等民事案件以及涉未成年人行政非诉案件统一归口管理。”张宏艳介绍说。
伊通法院少年法庭四级高级法官张宏艳进行巡回审判。(伊通法院供图)
“三审合一”不仅仅意味着办理涉未案件的条线、庭室或团队的物理整合,更重要的是要产生“化学反应”,横向推动涉未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融合发展,及时发现“民转刑”、刑民行交叉、隐性权益受侵害等风险,切实统一裁判尺度,推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重在“抓前端”的功能实现;纵向打通立案、审理、执行等工作环节,推动纠纷一次性、实质化解决,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2022年以来,伊通法院审理未成年人民事案件235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31件,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全部封档保存。
健全少年审判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伊通法院在现有刑事庭“少年法庭”和家事“圆桌审判”基础上,对涉未成年人案件立案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形成了圆桌审判、审前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犯罪记录封存等一系列少年刑事审判工作机制。
结合庭前调查及庭审情况,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伊通法院尽最大化选择对其改造最为有益的刑种、刑期,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罚当其罪。推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审判模式,落实青少年帮扶教育工作,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建立“刑事+民事+行政”联动机制,畅通司法保障渠道,根据案件性质、难易程度、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等情况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对确有必要的及时发出家庭教育令和人身保护令6份。
针对离婚案件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伊通法院开展早期预防,将未成年人关爱工作关口前移,制作“关爱卡”500份并发放给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提示其离婚不忘关爱未成年子女,进一步彰显“关爱、挽救、保护”的审判工作理念。
“抓前端、治未病”
“请大家肃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11月6日,伊通法院以寻衅滋事案为模拟法庭剧本,邀请伊通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伊通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学生代表及干警开展模拟庭审,将庭审体验和法治教育融为一体,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法律的庄严,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近年来,伊通法院通过将“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机结合,加强全社会涉未普法宣传。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实行“1+3”(法官+老师、学生、家长)模式,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建立健全“点单式”普法机制;利用各类普法阵地和媒体平台,以公众开放日、沉浸式体验、情景模拟、智联互动等形式开展更适合未成年人的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伊通法院深入挖掘涉未案件中反映出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治理、网络安全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等方式,及时就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新兴业态管理、校园周边治理、网络空间净化等提出意见建议、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相关部门完善管理、消除隐患。
坚持关口前移,抓实普法宣传。积极协同检察机关、妇联、司法局、团县委、教育局等部门组织召开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座谈会,邀请学校、教育机构、家长代表参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少年审判是“特殊的希望工程”,伊通法院牢固树立新时代少年司法理念,做深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全面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深化涉“未”案件“三合一”综合审判改革,在惩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功夫,多维度、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让青少年们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