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气虚无力、阳虚怕冷、血虚发白、阴虚发燥(热)! 老百姓的智慧最为质朴而深刻,他们口中的“力气”,二字道破天机——有气,方能有力;无气,自然乏力。 倘若你未曾劳作,却身心俱疲,稍动即气喘吁吁,虚汗淋漓,甚至有低热之感,这便是气虚体质的写照。此时,补气之法犹如甘霖润物,香砂六君子汤便是一剂良方,让人重焕生机。而对于那些讲师、主播等言多伤气之人,含片参片,便是滋养元气的简便法门。 然而,有时疲惫并非单纯无力,而是伴随着酸楚与沉重,如同头颅被湿布紧裹,这便是湿邪作祟。湿之特性,恰如湿衣沉重,与干衣之轻盈形成鲜明对比。祛湿固然重要,但健脾才是根本,因为脾胃乃升降之枢,清浊之分。健脾,就是让脾胃恢复其运化之能,而气与阳,正是推动与气化之源。因此,水湿之患,往往与气虚、阳虚相伴而生。 广东人常饮的五指毛桃土茯苓排骨头汤,便是健脾祛湿的典范。有人水湿重,尿频尿急,甚至咳嗽、打喷嚏时漏尿,这便是气不固摄,春泽汤(五苓散加人参)补气祛湿,正是对症之方。 若湿重兼畏寒,那便是阳虚之证。阳如火,阴如水,冬日烤火,温暖如春,阳虚则畏寒,温阳祛水,方能解忧。肾阳虚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水肿,真武汤中附子温补命门之火,茯苓利湿,正是良药。膝关节冷痛如冰,附子汤、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应用,亦能散寒止痛。 血虚则发白,血虚之人,面色苍白无华,补血之法,四物汤、八珍汤等,补血养颜。阴虚则发燥,干燥烦热,滋阴润燥,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滋阴降火。 当你发现红豆薏米水祛湿无效时,或许正是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在作怪。明了这些,养生之路便不再迷茫。咽喉干而无痰,足心发烫,阴虚干咳,玄麦甘桔颗粒,便能轻松化解。小病自治,大病知方向,如此,方能远离疾病侵扰,健康生活每一天。 #科普##中医##健康##涨知识##舌诊##舌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