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河南,女子找工人背水泥,对方说5元一袋,女子砍价到4元,最后女子到现场看到工人后

河南,女子找工人背水泥,对方说5元一袋,女子砍价到4元,最后女子到现场看到工人后,后悔不已,都想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素材来源于:闪电新闻

何敏的房子需要装修,材料是自己买的,所以当天有水泥需要搬上二楼,于是她便四处找搬运工人。

还好,何敏平时人缘很广,直接托熟人找到了两名搬运工人,然后她打电话询问价格。

工人问何敏距离多远、搬到几楼、有多少袋水泥。

何敏如实告知:“只搬到二楼,货车就停在楼下,一共有59袋水泥,还有两件地板砖。”

对方想了想,说:“这样的距离和数量,我们一般收5元钱一袋。”

何敏心想,这和买衣服一样,价格肯定标高了,于是开始讨价还价,只肯出4元一袋。

对方说:“那不行,虽然只是二楼,但我们一袋5元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是市场价里最低的。”

何敏不认为这是最低的,先说二楼是最低的楼层,其次货车就在楼下,不用绕道,距离短又方便,4元的价格已经不低了。

何敏见对方没回答,又说:“要不是我身体不适,我都想自己搬了。59袋水泥,用不了多久就能搬完,能挣几百元呢,你不搬我就找别人了。”

对方工人生怕丢了生意,便说:“行吧,那我们就吃点亏,到时候来给你搬,反正都是出力气活。”

何敏很高兴,觉得自己砍价很厉害。到了约定时间,她就去新房等工人。

这时她才发现是两位大爷,白发苍苍,看上去有70多岁了,不过做体力活可能会显老些,估计60多岁。

何敏有些疑惑,大爷身体本就弯曲,还很瘦弱,她觉得让大爷搬运太残忍了,于心不忍。

但如果不合作,大爷们今天就挣不到钱,她陷入了两难。

当何敏看到大爷扛水泥时吃力的表情,更后悔砍价了,觉得自己不该这样。

她想到自己父亲在工地干活的样子,现在自己却让和父亲年龄相仿的长辈干苦力,心里很不是滋味。

何敏不断要求大爷们走慢点,别着急,她不赶时间。

大爷说:“不要紧,我们没事,你放心,一定按时搬完。”

何敏不是要求大爷按时搬完,只是希望他们走慢点,能轻松点。

但何敏不知道,搬东西走得慢,东西在身上压的时间长,更耗力气。

何敏看着大爷们扛着水泥,弯腰弓背,心里很不好受,这么瘦弱、年老的身躯,怎么能做这样的苦力呢?

终于搬完了,何敏赶紧给大爷们拿来水、递上烟,让他们休息。最后,何敏按5元一袋的价格给两位工人付钱。

两位大爷说:“不是说好4元吗?”何敏说:“我不知道你们是老年人,我以为是年轻人,和年轻人讲讲价就算了,和老年人讲价,我真没脸。”

两位大爷说:“没事,这是交易,按说好的4元给就行。”

何敏不同意,说:“你们来帮我干活,你们和我爸爸年龄差不多,我不能这么对你们,你们必须按5元收下,不然我会内疚一辈子。”

最后,两位大爷感谢了何敏,夸她心地善良,还祝福她生活如意美满,然后就离开了。

这时,何敏发了视频,说自己千不该万不该和对方砍价,现在想起来就惭愧。

朋友们都说这是传统美德,何敏做到了尊老爱幼,两位老人也按约定帮何敏搬水泥到二楼,还要求按砍价后的价格收钱,值得点赞。

从法律角度看:

1、在这个情境中,何敏最后按5元一袋支付报酬,体现了对老年人权益的尊重。

从《民法典》的公平原则来讲,她意识到老人劳动艰辛,主动调整报酬,保障老人有更合理收入,符合公平交易和对弱势群体关怀的要求。

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序良俗原则,尊老在我国社会文化中是重要价值观念,何敏的做法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

2、两位老人坚持按原约定价格收款,体现了诚信履约意识。

根据《民法典》中关于合同履行的规定,双方达成了4元一袋的承揽合同,老人要求按此履行是尊重合同约定的表现。

而何敏坚持多付,是基于自身道德考量对公平价值的重新衡量,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展现出了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品质。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