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11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小城“大博”里的国宝故事——探秘云梦:“简牍之乡”何止简牍》的报道。
睡虎地、珍珠坡、郑家湖……细数这些颇具特征的墓葬名称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或多或少有所耳闻。它们中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有些隐匿于历史深处,有些在近年受到大众关注的文博节目中脱颖而出——
1956年出土的一枚汉代“关内侯印”,曾引起历史学家郭沫若的关注;1978年珍珠坡楚墓出土的卧鹿立鸟木雕,欲冲天而起的奇特造型,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1979年出土的具有古代江汉内陆平原建筑特点的东汉陶楼,被编写进中学历史课本;2021年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在16项秦汉类考古发现中独占一席,后入选《国家宝藏》、故宫文物特展;郑家湖墓地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入选2021年六大“中国考古新发现”……无论是冷门、小众,还是“爆款网红”,它们的身后都有一个如云似梦的美名——云梦。
楚别都、秦重镇,是为云梦
傍晚时分,湖北孝感云梦县城中心的龙岗大道往来车辆不息,红色漆涂刷的路灯矗立在宽阔的马路两侧,迎来送往小城归家的车流。路灯顶端鲜明的双龙形图案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询问之下得知,这样的设计灵感来自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的龙形佩玉器。相似的,以出土文物虎头枕漆木器作为设计源泉的座椅,零星点缀在毗邻龙岗大道的梦泽湖公园。
徜徉在这座江汉平原一隅、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县城,万事万物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其流淌的文脉,如同穿城而过的9条水系,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县城中的点睛之笔当属位于龙岗大道1号的云梦县博物馆。遥望其仿唐代宫殿式建筑,古朴庄重。还未踏进博物馆,就被外廊上的大型铜版浮雕壁画吸引,云梦史前时代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云梦东周时期秦楚的历史人物依次登场,生动展现了此地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
博物馆内的序厅以开放的圆形造型迎接观众——地面上是双圆造型,内嵌睡虎地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青铜镜,两位威武雄壮的武士各自面对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场面扣人心弦,宛若战国晚期的时代之音;空中,重圆型的吊灯从二楼“坠下”至一楼,高挑空旷。
博物馆中心是红黑色为基调的漆器壁画,半圆形的宽幅画面描绘出云梦之于中国历史的独特篇章。左侧展现楚风,还原楚人的歌舞、战争、出行,显示出云梦作为楚别都的往日辉煌;右侧展现秦风,借用兵马俑秦人形象,塑造秦王与群臣,诉说云梦在秦统一后的风采。
云梦,原为古郧国。东周时是楚国的一个重镇,或称为别都。公元前278年后,云梦属秦,为秦南郡安陆县治所在,并在附近设有禁苑,秦始皇曾两巡至此。在楚秦时期,云梦是南北交融的战略要地、区域中心,曾见证山河一统。
云梦城关,至今保留着东周至秦汉延续使用的一座楚王城遗址,面积约2.18平方公里。据清雍正《湖广通志》、清光绪《云梦县志略》等记载,“楚王城”系春秋吴师入郢,楚昭王奔云梦时所筑。在楚王城遗址的东南郊,正是郑家湖墓地,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墓地年代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处于战略要冲的云梦,曾是秦人东进、南下的重镇。正因为如此,云梦留下了秦汉大一统的深刻印记。
“云梦文物与考古大事记”资料显示,经过三次文物普查,云梦县迄今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649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博物馆内的“古泽云梦”通史展厅对考古成果不断丰富的“云梦史”加以阐释。商代“金道锡行”的沙盘,具像化展示着云梦王家山遗址作为商周南铜北运路线上的一环,将大冶运来的矿石,转运到随州、枣阳,直抵郑州、安阳,从而绘就商周青铜文明辉煌的历史画面。
展厅用双层沙盘附以投影的方式,将“云梦的楚别都时代”复原。沙盘上方是云梦楚王城,下方是楚王城的水系和城墙、周边墓葬,双层沙盘可让观众一边感受别都曾经的繁华,也能清晰了解到云梦如何利用水资源并进行墓葬布局。
白起拔郢后,云梦作为秦楚对抗的兵源地,大量秦墓出现在云梦。展览中,矮足秦式铜鼎与高足楚式铜鼎并排陈列,显示出云梦楚人对旧俗的坚持和秦文化的逐渐渗透。
在“秦汉一统的云梦”单元,纳入帝国版图中的云梦得到了秦始皇的巡幸。此时陈列的陶器充满想象力,色彩纷呈,为博物馆二楼的秦汉简牍专题展览埋下伏笔。
“国宝”问世
如今的小城云梦,因先后出土多批次、累计3500多枚秦汉简牍而闻名。包括我国首次考古发现的秦简、中国最早的家书木牍、时间跨度最长的秦汉《质日》、“中华第一长文觚”等,一系列考古成果自成脉络。溯源当地简牍出土研究的历史,1975年震惊世界的睡虎地秦简是最恢弘的一章。
1975年,临近年末,云梦县的百姓和往年一样,进行农闲时节的水渠修缮,却意外获得惊世发现。令人称奇的是,墓中没有其他值钱的陪葬品,仅有层层叠压的千余枚竹简,有序地摆放在墓主人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还有用于在竹简上书写文字的毛笔3支,以及修改文字用的铜削1件。
在这片千年前“水天共一色”的古云梦泽,睡虎地秦简问世。这是中国考古史首次发现的秦简,消息很快传开,振奋全国。
云梦县博物馆馆长张宏奎介绍,当时整个发掘及相关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和孝感地区文物部门共同参与。为了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县委共派4人,护送睡虎地秦简进京。
1976年3月16日下午,睡虎地秦简安全抵达北京站,被护送到五四大街沙滩红楼(北京大学旧址、当时的国家文物局所在地),闻讯前来迎接的还有百来人,场面热闹。国家文物局当即表示:运用漆木器脱水技术对睡虎地秦简进行科学技术保护。
与此同时,相关文字整理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当时,文物出版社组织的出土文物文字整理小组,分为竹简、文书、帛书,以及秦简文字整理研究小组。秦简的文字整理难度大、流程复杂:一是释文,把简上写的内容认出来;二是顺简,把出土时已经散乱的竹简在释文的基础上,按其内容进行衔接、编排;三是考订,综合现有的古代文献资料,对照秦简的内容进行甄别考辨,尤其要注意现有的古籍里,根本没有出现过的人物、事件、名称、词语等,务求把睡虎地秦简内容全部吃透;四是注释,把秦简上一般读者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简明的解释。
可喜的是,秦简文字整理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文物》杂志1976年第五期发表了睡虎地秦简的发掘报告,其内容全面、丰富、庞杂,为当时首见。竹简保存得也较好,字迹清晰,仅有少量残简,是我国考古工作的巨大收获。
谈及秦,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它复杂庞大而又严明的律法系统。秦律是中华法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前,古典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只有一些不成体系的片段,人们无法一窥其全貌。而睡虎地秦简出土时可谓“空前完整”,它的面世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的研究,对于人们曾经服膺“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历史判断,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物证。
睡虎地秦简后被研究人员分为十个章节,包括《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编年记》《为吏之道》等,细密详备、涉猎广泛。如今,细细翻阅简牍专家整理研究的资料文献,便可从中觅得诸多与当下不谋而合,甚至穿越古今的精神遗产和治国之道——
《田律》记载:春夏季节禁止到山林砍伐树木,堵塞河流和泉流,烧草为灰,捕取小鸟、幼兽等;《置吏律》明确规定:官员调任时不准带原官府佐、吏;《传食律》规定:官吏出差食宿有类似今天“四菜一汤”的标准;《为吏之道》堪称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主张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的“吏有五善”。此外,秦律中对见义勇为、统一度量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均以法的形式进行约束。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所评价,云梦睡虎地所载秦律已形成体系,相当完备,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
步入“简牍圣地——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厅,多项“之最”与“首次”在一张张老照片的映衬下,彰显出云梦在考古史上与众不同的地位。展厅内,呈现了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木牍家书、龙岗秦简、睡虎地汉简、“中华第一长文觚”等珍贵文物,展示了秦、楚文化的逐渐融合,证实了云梦是楚秦汉嬗递——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的重要节点。
展览中,43枚睡虎地秦墓竹简和10枚睡虎地西汉墓竹简等简牍文物,是特意从上级收藏单位借展而来。二者分别出土于1975年和2006年,11号秦墓与77号西汉墓,南北相距70米,入葬时间相隔60年,挖掘出土时间跨越31年——让这片千年前“水天共一色”的古云梦泽,更添传奇色彩。
更为惊奇的是,细细阅读简文发现,展览中先后陈列的秦汉《田律》律文大致相当,均列举了春夏季节禁止做的事,是汉承秦制的直接体现。“这条律文的内容,以及所属的律篇名《田律》,说明汉律基本继承了秦律,其中秦简残坏的文字甚至可根据汉简补充。”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说,律文根据自然规律,对保护生态和环境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体现了两千年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喜叔”回家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和社会大众对于睡虎地秦简及其墓主人“喜”始终给予热切关注。据墓中出土的《编年记》记载,“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喜”是谁?在1155枚竹简之外,云梦睡虎地M11墓还有一位墓主人。据云梦县博物馆资料记载:“当时有一位工作人员专门细心清洗了墓主人的头颅,那颅骨相当完整,好像仍在安静地熟睡。”
在科技考古的加持之下,从2019年开始,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云梦睡虎地M11墓主人“喜”的骨骼进行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今年初,湖北省博物馆公布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3D复原像,及睡虎地出土人骨综合研究成果,还原出一位秦代基层官吏勤勉的鲜活形象——相貌端正、身材匀称、有点“职业病”、有点高低肩。
该研究结果一经发布,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网友对这位从宏大、激荡的历史中走出的“小人物”颇为好奇,更对他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深感钦佩,亲切地称呼他为“喜叔”。
近几天,2000多年前沉睡于云梦的“喜叔”被邀请“回家”,专门陈列于简牍专题展览的开端。他目光熠熠,穿越历史长河而来,仿佛在审视眼前的一枚枚竹木、一段段简文。
今年8月,第五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公布,云梦县博物馆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这也意味着云梦县博物馆已成为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有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同时,这里也获得了更多将“喜叔”请回家的条件和机会。
也正是在2019年,云梦县博物馆开始逐步获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青睐。“曝光度是持续增加的。”张宏奎介绍,近几年来,每年至少有一部关于云梦睡虎地的纪录片在这里取景拍摄,云梦的资源禀赋开始被重视和关注。
云梦县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此后几迁馆址。现馆建成于2009年,总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建成之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现拥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49件,并成为湖北省博物馆首个与地方共建的分馆。2022年至2023年,博物馆实施展陈提升工程,并于2023年10月对外试运行。当年“十一”长假创下参观人数历史新高,7天累计达到8.6万人次,成为云梦文化的新标识。
在这座三层建筑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到东汉陶楼、秦汉漆木器等珍贵文物。多功能厅、研学室、考古体验厅也为不同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7日晚,张宏奎告诉记者,当天博物馆的观众“爆满”,比平时至少多了一倍。记者笑称,周末还没到,要准备迎接第一波“泼天的流量”。
张宏奎淡淡一笑:“现在各地的很多县级博物馆也修建得越来越好,希望吸引观众的同时,也能够吸纳更多文博人才留在云梦,立足云梦。”在这座县级博物馆工作了26年,张宏奎迎来了恰逢其时的云梦“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