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死讯传来,震惊了无数人。许多人惊愕地发现,心中对他逝去的印象竟然被锁定在了20世纪。难道我们的记忆在无形中被操纵了? 信源:记忆的真相:错误记忆的成因与影响。陈志林(重庆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等。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明明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结果翻出来一看,居然是“于是人”。 这感觉就像是被世界耍了一样,让人怀疑人生。 愈发奇异的场景浮现,周遭众人居然与你有着“共享的错觉”。今日议题,乃“曼德拉效应”,此即众人记忆中的偏差共振。 就“曼德拉效应”一词而言,本身即含一股迷离之感。 回忆至2013年,南非政坛巨擘曼德拉的辞世,众声喧哗:且慢,他不是早已辞世多时?记忆中他在80年代狱中去世的消息,可谓刻骨铭心! 现实冷酷地回击了他们的确信:曼德拉当时康健无恙,逝世之际实为2013年。 举“爱我中华”之歌词为例,多数人深信其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而实际歌词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此类集体记忆的异变,如同病毒般在人群间蔓延,令人真假难辨。 心理学界权威汪辛东比喻,曼德拉效应如同传染病般,一人记忆失误,流言四起,他人亦随之陷入误区。此说极富民间色彩,然则科学的阐释何在? 至2021年,《心理科学》期刊发布的一项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曼德拉效应确有其事。 实验设计者们精心炮制了一系列实验,其中一项名为“MouseView”,与刮刮乐异曲同工,首先展现给受试者一幅模糊图景,继而用鼠标抹去模糊部分,图象逐渐清晰。 观毕,实验者令受试者从两幅似是而非的图中指认出先前所见之图。研究显示,多数人指认错误,且对自己的误判深信不疑。另一实验则要求参与者描绘他们所熟知的图案,如皮卡丘。 结果显示,即便是对极为熟悉的形象,人们记忆亦会出差错,所绘细节多有偏离。 由此观之,曼德拉效应不仅关乎瞬时记忆之失,长久记忆亦显得靠不住。研究者提出,曼德拉效应的成因,或许在于信息本身含混不清,大脑为弥补信息缺口,便动用已知知识进行“心理填充”。 另一可能性则是,多重记忆在大脑中交织混杂,导致在提取记忆时,取出的已是一版“改写”过的记忆。 当前,许多人发现自己深陷所谓的“信息泡泡”当中,也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信息大都由智能算法依据个人的兴趣和习惯过滤推送。 这些算法仿佛无形的“思维掌控者”,悄然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记忆。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有逐渐收窄的趋势,容易错过多元的观点和信息源。 在当今互联网泛滥的信息洪流中,我们的注意力不断被瞬息万变的新闻动态和花边轶事所牵引。 人类的记忆似乎变得像一块有限的硬盘空间,不仅容易被新数据覆盖,而且“网络的瞬间记忆”只有短短几秒,尽管这说法可能过于夸张,却也映射出记忆的脆弱。 曼德拉效应提醒人们,在过量的信息环境中,我们特别容易受到误导,成为别人引领的羔羊。 因此,培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传言。我们应停止充当信息的盲从传递者,转而成为信息的精明鉴赏者。 有些观点提出,曼德拉效应可能与平行宇宙的存在有关。 这些人将记忆中的“异常”版本联想到可能来自另一个宇宙。固然,这种设想听上去像是科幻作品中的桥段,但目前尚未有科学证据支持平行宇宙说。 该理论提出众多宇宙与我们的世界并肩而立,每个宇宙拥有自身的故事线。还有人猜想,人的灵魂能够跨越至其他平行宇宙。 这样的假设尽管诱人,却更多属于臆想,而非科学的定论。 反观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对曼德拉效应的阐释,显得更为切实。记忆本就不十分可靠,容易受诸多因素左右。 若将曼德拉效应归因于平行宇宙,无异于将疑问推给外星人一样,缺乏可信度。 在现今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清晰的思维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不被信息的海洋淹没,我们必须学会筛选与辨识。 不让错误或无益的信息占据我们的思考空间,而要擅长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曼德拉效应提醒我们,记忆有时候会失真,并不总是可靠的。在这个信息超载的世界里,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醒,不让繁杂的信息影响我们的洞察与判断力。 要学会自己思考,对信息要有批判性,不要随波逐流。 不要迷信所谓的“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也可能是错的。 要相信科学和事实,别让各种阴谋论把你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