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国以象征性的1美元,轻松抛弃了塞尔维亚钢厂。谁也没料到,仅仅四年后,中国以4600万欧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当全球瞩目,等着看中国的“笑话”时,却意外发现,中国却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参考资料:《河钢正式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中国经济时报2016-04-25 塞尔维亚,巴尔干半岛的心脏,曾几何时,其最大的钢铁厂——斯梅戴雷沃钢铁厂,也如这片土地一样,经历了战火硝烟,饱尝了经济衰败的苦果。 它曾是国家的骄傲,也曾是政府的包袱,更一度被西方嘲讽为“工业废墟”。 但如今,它浴火重生,再次扛起了塞尔维亚经济的大旗,这背后,离不开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力加持。 回溯至1913年,斯梅戴雷沃钢铁厂启动其历史的轮子,矗立为塞尔维亚工业的先锋,国家经济的坚实脊梁。 历经两次大战的风暴,它不仅屹立不倒,战火的历练反倒铸就了它的坚强。二战期间,它转变为关键的军工设施,为抗击法西斯贡献着力量。 跨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钢铁产业泛滥,塞尔维亚经济改革步履艰难,老旧的钢铁厂,在2002年7月宣告破产,对斯梅戴雷沃市与塞尔维亚无疑是沉重一击。 钢铁厂曾为城市财政注入近半壁江山,孕育了1600多家企业,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钢铁厂的闭幕,如同扯断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连锁反应,失业率攀升,经济低迷,社会秩序动荡。 2003年,美资的钢铁联合体以3300万美金入手了这间垂危的钢铁厂。 但美国并没有真心拯救它的意图,科索沃战事后的塞尔维亚需要处理大批军备,美国收购此举部分是为了监督这一过程。他们并未注入资金以更新技术与装备,破旧的设备和不善的管理使得亏损进一步加剧。 九年的时光,钢铁厂未能重获新生,反而债务高企,化作更加棘手的问题。 此时,中国河钢集团向塞尔维亚伸出援助之手,协助解决了地方上的这一大难题。 2012年,美方以象征性的1美元价格,将钢铁厂“归还”塞尔维亚政府。这与其说是一次交易,更像是卸下沉重的包袱。 塞尔维亚政府接收后,面临的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局面:陈旧的设施、落后的技术、萎靡的市场以及巨大的亏损…… 整个城市,因为可能失去5000多个工作岗位,而氛围变得凝重。 在饱经沧桑的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铁厂曾是经济的支柱,却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显疲态。一众拯救者尝试为其注入新生,却均告失败。 时光荏苒,到了2016年,远道而来的中国河钢集团带着崭新的希望登场,以4600万欧元的交易额正式入主这间工厂。 瞬间,这个消息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媒体中炸开了锅,冷嘲暗讽四起。 有的怀疑河钢集团的战略决策,有的预言这不过是中国资金的又一次“打水漂”。 不畏外界纷扰,中国企业坚定地相信,此次的收购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工厂的命运抉择,更是承载着中塞两国合作深化的重要使命。 河钢集团迅速组派精英团队赴塞尔维亚实地开展工作。经过细致的调研与深思熟虑,一系列改革措施应声而出。 他们首先让沉寂多年的2号高炉再度燃起生机与活力,紧接着对陈旧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引进了领先的生产工艺与管理策略。 此举不仅留住了原有的5000余名员工,还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助力他们顺利适应新的工作模式。 至此,员工的生计得到保障,社会的稳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河钢集团的引领下,斯梅戴雷沃钢铁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在2016年末,工厂终于挥别了长达七年的亏损阴霾,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奇迹。 紧接着的2017年,工厂产量一跃至147.3万吨,刷新历史记录;2018年更是实现了超过177万吨的产量与超过1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不断刷新着各项纪录。 如今的斯梅戴雷沃钢铁厂不仅成为了塞尔维亚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塞合作的典范。 瞻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期待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创辉煌明天。中塞两国的领导层对斯梅戴雷沃钢铁厂的成功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达了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共同愿景。 中塞合作不仅盘活了一家企业,更带动了塞尔维亚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民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斯梅戴雷沃钢铁厂的重生,是“一带一路”倡议结出的硕果,也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的生动体现。 未来,中塞两国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企业在收购斯梅戴雷沃钢铁厂的过程中,展现了其强大的实力和责任担当。 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