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办公室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女孩气冲冲地闯了进来。她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办公室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女孩气冲冲地闯了进来。她的声音响亮而坚定:你们凭什么拒绝我?我一定要上这个学校!她的目光燃烧着不屈的决心…… (信息来源:《两代人的初心传承——怀念左太北同志》2017年06月15日08:56人民網,《1955年首次授銜的前前后后》)) 1960年的中国,一个女孩的命运,就这样被一张薄薄的通知书改写。 左太北,这个名字和中国革命史有着不解之缘。 她的爸爸,左权将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当时只有37岁。 在烽火硝烟的岁月里,1942年的一个平凡日子,左太北无声无息地步入了这个世界,然而,她尚未识得父亲左权的模样,便再无缘相见。 于她而言,父亲是个抽象的概念,只存在于母亲刘志兰的述说与那些曾与父辈交好的长辈的回忆碎片中。 幼年的她,对于“牺牲”一语不甚了了,只是察觉每当这个词出口,周围的大人们总是难掩哀伤。 但随着岁月的推移,左太北逐渐领悟了这个词语的沉重,理解到父亲,那位英勇无畏的左权将军,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在她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日益崇高,肃然起敬。 那时候,充斥着革命理想的热潮中,左太北的母亲刘志兰同样投身于这场壮丽的事业,倾注自身于新中国的建设浪潮。 因母亲肩负重任无暇顾及,左太北被恰似家人般的彭德怀元帅收养。 彭德怀,与左权有着深厚友情,他将对故友的思念与疼爱悉数给予了左太北,视其如亲生。在彭德怀及其夫人浦安修的照料下,左太北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这段不平凡的寄养经历在她年幼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让她对祖国的献身精神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生于这样一片红色氛围中,左太北自幼便立下了服务祖国的宏图大志。她在中学阶段,刻苦学习,成绩斐然。 受到彭德怀与左权精神的熏陶,她毅然决然将自己的未来锁定在军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所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哈军工”的学府。 由陈赓大将创办,一时间,这里成为了中国最顶尖的军事学院,吸引了大批怀揣壮志的青年才俊。 1960年,左太北迈入了高考的考场,她的成绩出类拔萃,远超哈军工的招生标准。她满怀热望,对即将开始的军校生涯充满了向往,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仿效父辈,成为保卫家国的战士。 命运却与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封政审不合格的信函,瞬间粉碎了她所有的梦想。 左太北烈士之后的名号,让她在政审的关卡前困惑不解。 政审的阻碍,竟是因二伯的历史而起。在了解到这个家庭的秘密后,她心中满是冤屈和失落。 面对困境,她未有放弃而是向陈赓将军寻求帮助。陈赓将军,左权的故交,对她的遭遇感到震惊,并毅然决定出手相助。 他坚信,左权之女不应因家史而受阻,陈将军的仗义执言,为左太北赢得了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机会。 在那里,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还付出了辛勤努力,以实现对父亲的怀念。 1965年毕业的她,选择了充满挑战的航天研究所,她明白,国家需要她的专业知识,需要她献身于航天事业。 在研究所,她全心投入科研,参与重要项目,终获显著成就,成为了行业翘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年龄增长,左太北慢慢淡出了前线。 她有了更多时间琢磨生活,回想以前的事。她想起父亲左权,想起他为国家、为民族的牺牲,想起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父亲的故事,传承父亲的精神,左太北开始整理父亲生前留下的十一封家书。 这些家书,不仅记录了左权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经历和心路历程,也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 通过整理这些家书,左太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希望像爸爸那样,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